提到 “高良姜”,不少人可能会误以为是生姜的某个品种。其实,这种常出现在岭南菜谱里的香料,还是一味能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经典中药。
高良姜别名良姜、蛮姜、风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切薄片。以色棕红、味辛辣者为佳。高良姜主产于广东、海南,是“粤十味”(又称十大广药)之一,其中以广东湛江徐闻县所产最为道地,并因其质地坚硬肥满,皮皱肉凸,状如马蹄,又称马蹄良姜,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性状特征
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外表皮棕红色至暗棕色,有的可见环节和须根痕。切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外周色较淡,具多数散在的筋脉小点,中心圆形,约占1/3。气香,味辛辣。
【性味与归经】
辛,热。归牌、胃经。
【功能与主治】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效用分析】
高良姜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主入牌、胃经,能驱散胃中之寒邪,善于治疗胃寒腕腹冷痛。
高良姜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用治胃寒呕吐、嗳气吞酸,虚寒呕吐。
【配伍应用】
高良姜配香附
高良姜味辛性热,专散脾胃之寒邪,以温胃散寒止痛降逆为其长;香附辛散苦降性平,善理气开郁,能通行三焦,行血中之气而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两药伍用,可寒散气通,气行痛止,通则不痛。治疗肝郁气滞、胃中寒滞之胃脘疼痛,口吐清涎,喜温喜按,胸问胁痛。
高良姜配白术
高良姜辛热,长于温中散寒止呕;白术甘苦性温,长于健脾益气。两者合用,刚柔并济,温中止呕之中得以阴配,且自术以其甘温健脾益气之用,可制高良姜温燥之弊,使之温之无虞。适用于治疗虚寒呕吐。
高良姜配生姜
高良姜味辛性热,温中止呕,专散脾胃之寒邪;生姜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两药相伍为用,增强温胃之力,使止呕之功更强。用以治疗胃寒呕吐最为适宜。
方剂举隅
良附丸(《良方集胶》)
药物组成:高良姜、香附。
功能与主治:行气疏肝,祛寒止痛。适用于肝胃气滞寒凝证,症见胃腕疼痛,胸胁胀闷,畏寒喜温,苔白脉弦,以及妇女痛经等。
高良姜汤(《千金要方》)
药物组成:高良姜、厚朴、当归、桂心肉。
功能与主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适用于心腹冷痛,胸胁满痛如刺。
成药例证
安中片
药物组成:高良姜、桂枝、小茴香、砂仁、醋延胡索、煅牡蛎、甘草。
功能与主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和胃止呕。用于阳虚胃寒所致的胃痛,症见胃痛绵绵、畏寒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冷;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养生药膳
高良姜红枣饮
材料:高良姜5g,红枣5~8枚,红糖10克。
做法:将高良姜、红枣洗净,加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新鲜品用量加倍,不需浸泡),煎煮约3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红糖调匀即可。每日服1剂。
功效:暖胃止呕、健脾补气养血。用于胃部受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反酸、嗳气、消化不良等症。
审稿专家:中山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刘锐锋 主任药师
作者:中山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副主任中药师 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