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痛风发作才吃降尿酸药物?这样做只会“痛上加痛”!

发布日期:2025-06-29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 杨萍

临床药师查房故事

在肾病内科查房,碰到了这样一位病人,张大叔患有高尿酸与痛风十几年了,平常不服用降尿酸药物,自认为没有不适症状就没必要吃药。痛风发作时才服用降尿酸药物别嘌醇,疼痛结束后就停用别嘌醇。就这样盲目治疗痛风十余年,导致身上多处长了痛风石,痛苦不堪。

“我看这药是降尿酸的,疼的时候吃一片,不疼了还有必要吃吗?” 张大叔的话,暴露了许多痛风患者的用药误区:混淆降尿酸药物与治疗痛风的药物,把降尿酸药物当成 “止痛急救药”,疼的时候才吃,不疼就停药。


为什么疼的时候不能吃降尿酸药物?

无论是抑制尿酸生成药(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还是促尿酸排泄药(如苯溴马隆),都会快速降低血尿酸浓度。

痛风发作时,关节内已经形成大量尿酸结晶,就像 “埋在关节里的炸弹”。此时突然用降尿酸药物,会使血液中尿酸浓度快速下降,导致关节内的结晶溶解、“搬家”,刺激关节滑膜引发更剧烈的炎症反应。


痛风治疗的 “分期原则”

痛风治疗需遵循 “急性期抗炎止痛,缓解期降尿酸”的原则,两者不可混淆:

急性发作期

核心目标:快速抗炎止痛

此阶段首要任务是控制炎症,而非降低血尿酸。抗炎治疗应尽早开始,以尽量缩短发作开始到治疗的时间,而不是硬扛,疼的无法忍受才使用止疼药,持续炎症可导致滑膜增生、软骨破坏,加速关节畸形(如痛风石侵蚀关节软骨)。

首选药物:

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依托考昔,抑制环氧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疼痛和肿胀。

②秋水仙碱: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微管蛋白聚合,抑制炎症细胞迁移和活化。

③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用于 NSAIDs 和秋水仙碱无效或禁忌时,快速抑制免疫炎症。

缓解期

核心目标:降尿酸预防复发

启动时机:需在急性发作完全缓解2周后开始使用降尿酸药物。

起始原则:

①小剂量起始,避免血尿酸骤降。

②联合抗炎:初始降尿酸治疗时,建议同步服用小剂量秋水仙碱(0.5mg/日)或 NSAIDs,持续 3-6 个月,预防降尿酸过程中诱发的微小炎症。

③长期坚持 —— 降尿酸是场 “持久战”

痛风治疗的核心是长期控制尿酸达标,而非 “疼时灭火”。数据显示:

坚持用药 6 个月以上,痛风发作频率可降低 70% 以上;

持续用药 2-3 年,痛风石可能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误区提醒

擅自停药会导致尿酸反弹,诱发更频繁的痛风发作,甚至引发肾结石、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这些误区,要避开!

热敷止疼

很多人认为,痛风引起的红肿热痛,热敷利于消肿,真相是:加剧疼痛!热敷会促使关节内微小结晶碎裂、脱落,像 “撒玻璃渣” 一样刺激滑膜,引发更剧烈的疼痛。局部冰敷和保持良好水分摄入可作为炎症关节的辅助治疗。

长期吃药,不监测

①无法及时发现副作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皮疹、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②医生难以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可能出现 “过度治疗”(尿酸过低)或 “治疗不足”(尿酸未达标)。

建议

①开始服药或调整剂量后,每 2~4 周检测 1 次血尿酸、肝肾功能。

②血尿酸达标且无副作用者,每 3~6 个月检测 1 次;若存在肝肾基础疾病,监测频率需更高(如每月 1 次)。


故事结尾

在病房里,张大叔听完讲解后感慨:“原来降尿酸和痛风是两个概念,但是两者又息息相关!降尿酸是贯穿痛风全程的 “基础工程”,但不等同于痛风治疗;

痛风是尿酸异常的 “严重阶段”,需要在降尿酸基础上叠加抗炎、关节保护等综合干预,才能让 “痛风石” 变小,让 “疼痛账” 变少。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 安薇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 杨萍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