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菝葜

发布日期:2025-10-17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廖沙

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干燥根茎。菝葜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名医别录》,是临床常用的祛风湿、利湿浊类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在抗炎、利湿等方面的作用,广泛应用于风湿痹痛、湿热下注等病症。

【形状特征】

根状茎不规则块状,径2-3厘米;茎长1-5米,疏生刺;

叶薄革质,干后常红褐或近古铜色,圆形、卵形或宽卵形,长3-10厘米,下面粉霜多少可脱落,常淡绿色;

绿黄色,外花被片长3.5-4.5毫米,宽1.5-2毫米,内花被片稍窄;雄花花药比花丝稍宽,常弯曲;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有6枚退化雄蕊

果:浆果径0.6-1.5厘米,熟时红色,有粉霜

【鉴别要点】

菝葜干燥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有结节状隆起,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黄棕或紫棕色,有坚硬须根残基;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棕黄或红棕色、纤维性,可见维管束小点;气微,味微苦涩。优质菝葜以块大、质坚硬、断面色红棕者为佳,需注意与同科植物土茯苓(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根茎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断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相鉴别。

【性味归经】

味甘、酸,性平,归肝、肾经。

【化学成分】

主要有甾体皂苷类、黄酮类、酚类、芪类、有机酸类等类型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抑菌、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等药理作用。

【功能与药理作用】

核心功效为利湿去浊、祛风除痹、解毒散瘀

利湿去浊

适用于小便淋浊、带下量多。能清利下焦湿热,缓解小便浑浊、尿频尿急,以及湿热下注引起的白带增多、色黄腥臭等症状。

祛风除痹

针对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可祛风通络、强健筋骨,减轻风湿侵袭导致的关节疼痛、僵硬,改善关节活动度。

解毒散瘀

用于疔疮痈肿、跌打损伤。能清热解毒、消散瘀血,外敷或内服可缓解疮疡红肿疼痛,促进跌打损伤后瘀血消散。

【配伍应用】

小便淋浊、带下

菝葜15g + 车前子10g(包煎) + 黄柏10g + 芡实15g,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利湿清热、固涩止带,适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小便淋浊、带下黄稠,若伴小便刺痛可加瞿麦10g、扁蓄10g。

风湿痹痛

菝葜20g + 独活12g + 威灵仙15g + 桑寄生15g,水煎服,每日1剂,药渣可外敷疼痛关节。

适用症

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关节屈伸不利,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增强关节灵活性。

疔疮痈肿

菝葜30g(鲜品加倍) + 金银花15g + 连翘12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取鲜菝葜捣烂,加少许食盐外敷患处。

适用症

热毒壅盛引起的疔疮、痈肿,内服外用结合,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注意事项】

1. 菝葜有一定收涩之性,阴虚火旺、小便短少者慎用,以免加重小便不利。

2.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需减量服用,避免其质地坚硬影响脾胃运化。

3. 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及生冷食物,宜清淡饮食,助药效发挥。

4. 临床用药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不可自行长期服用,如有皮疹、腹胀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廖沙

审稿专家: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杨茹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张玲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