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持续升高
许多慢性病患者发现自己的常规用药似乎"效力过强"了。65岁的张阿姨就经历了这样的困扰:"我平时吃降压药好好的,这几天一出门就头晕眼花,差点摔倒!"检查发现她的血压已降至86/52 mmHg的危险水平
这并非个例。夏季高温不仅让人汗流浃背,更会悄无声息地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尤其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高温带来的血糖波动往往更为隐蔽和危险。
高温如何"偷袭"血糖?
代谢加速,血糖消耗激增
高温环境下,人体基础代谢率显著提升,如同开启"加速燃烧"模式。这意味着身体消耗葡萄糖的速度加快,若饮食和药物未及时调整,极易引发血糖骤降。
胰岛素吸收提速,药效"加倍"
皮肤血管在高温下扩张,皮下血流加速。当使用胰岛素注射(尤其腹部、手臂等部位)或胰岛素泵时,药物吸收速度明显快于平时。
研究显示,环境温度每升高5℃,胰岛素吸收速率可提升约15%。原本稳定的剂量可能瞬间"威力过大",导致血糖断崖式下跌。
隐匿的"帮凶":β受体阻滞剂
许多合并高血压的糖友常服用此类药物(如美托洛尔)。它们会掩盖低血糖的典型预警信号——心悸、手抖、大汗淋漓。患者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直接陷入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的险境。
临床发现: 夏季糖尿病急诊中,约40%的低血糖事件与未调整的胰岛素剂量相关,其中30%发生在夜间睡眠时段。
低血糖:夏季的"无声陷阱"
隐匿症状: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对低血糖感知迟钝,"无声低血糖"风险极高。可能直接表现为突然的乏力、思维混乱、行为异常或昏睡。
夜间高危:
睡眠中低血糖更难察觉,夏季代谢快叠加长效胰岛素/促泌剂作用,深夜至凌晨是危险时段。
协同风险:
联用磺脲类促泌剂(如格列本脲)或GLP-1受体激动剂,低血糖风险进一步叠加。
风险提示:
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时可能不出现典型的心慌、出汗症状,直接表现为意识障碍,需格外警惕!
科学用药调整
绝不自行停药或减药
即使监测血糖偏低,突然停用降糖药(尤其胰岛素)可诱发严重高血糖或酮症酸中毒。任何调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精细化剂量微调(重点药物)
胰岛素: 若频繁出现餐前或夜间低血糖,医生可能减少基础胰岛素剂量(如甘精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餐前剂量。改用热稳定性更好的胰岛素类似物(如德谷胰岛素)也是选择。
磺脲类药物: 此类促泌剂(如格列美脲)夏季低血糖风险显著,医生可能建议暂时减量或替换为DPP-4抑制剂等低风险药物。
SGLT2抑制剂: 注意脱水风险增加可能诱发酮症,需保证饮水。
警惕剂型转换风险
自行将普通片改为缓释片,或更换胰岛素种类(如预混胰岛素替换为长效+速效方案),可能因药代动力学改变引发严重血糖波动。
筑牢生活防线:细节决定安危
智慧补水
每日饮水≥1.5-2升,避免含糖饮料(果汁、可乐)。大量出汗时,选择无糖电解质水或自制淡盐水(1升水+1克盐)。
分餐策略防低血糖
采用"三主餐+三加餐"模式。加餐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15克坚果(如6颗巴旦木)、1片全麦饼干、半杯无糖酸奶。
运动择时监控
严格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选择清晨/傍晚散步或室内游泳。运动前、中、后监测血糖,随身携带速效糖源(如糖果)。
血糖监测升级
夏季至少增加2-3次/日监测,尤其关注餐前、睡前及夜间3点。出现任何不适或活动量变化后立即测血糖。
药物储存
胰岛素及GLP-1受体激动剂务必冷藏(2-8℃),避免高温失效。外出时用保温袋+冰袋携带。
出现哪些情况应立即就医?
特别注意
血糖≤3.9 mmol/L且补充15克糖后15分钟未回升
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无法唤醒
怀疑严重低血糖且无法经口补充糖分
夏季血糖管理平衡是关键
一支精准的血糖仪、一盒随时可取糖果、一份合理调整的用药方案,是糖友安然度夏的"护身三宝"。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涂皓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