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大 PK,雾化药 VS 口服药,谁更安全?
口服药:像个 “快递员”,全城送货
口服药就像忙碌的 “快递员”,通过肠胃吸收进入血液,然后在全身 “送货”,退烧药、化痰药、平喘药都在这个队伍里。比如平喘药,它在支气管 “送货”(发挥平喘作用)的同时,还会跑去肌肉、血管等地方 “串门”,一不小心就引发 “不良反应” 这个小麻烦。
雾化药:精准 “小导弹”,直击病灶
雾化药就像精准发射的 “小导弹”,借助雾化器变成气溶胶,跟着呼吸直接冲到呼吸道黏膜,在局部快速 “战斗”。它剂量小、浓度高、起效快,就算有少量 “误闯” 胃肠道,吸收入血的量也很少,更别说跑到其他部位捣乱了,所以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不过,它偶尔也会调皮,可能带来口干、声音嘶哑,别慌!雾化后及时漱口就能轻松 “制服” 它。
为啥医生没开雾化药?
真相在这里!
对症下药:专治呼吸道的“三大难题”!
雾化药品种不多,最常用的有三种,就像“三员大将”一样,各自有不同的本领:
抗炎“消防员”(糖皮质激素)
比如布地奈德,专门对付气道炎症,像消防员一样把红肿、过敏的火苗扑灭,适合哮喘或反复咳嗽的孩子。
平喘“冲锋员”(支气管扩张剂)
比如沙丁胺醇,能快速打开狭窄的气道,就像疏通堵塞的水管,让孩子喘气更顺畅,急性发作时效果快。
化痰“清洁员”(粘液溶解剂)
比如乙酰半胱氨酸,能把黏糊糊的痰液变稀,方便孩子咳出来,适合痰多堵住的情况。
如果孩子只是普通感冒,轻微咳嗽,医生听诊后发现情况还好,一般不会动用雾化药这些 “秘密武器”。但当孩子出现明显的气喘、呼吸费力,或者痰多黏稠难以咳出时,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选择口服药物联合雾化治疗,这样能更快缓解症状。
操作有门槛:在家中用雾化器可不容易
和口服药相比,雾化治疗得靠雾化器完成。家长如若操作不规范,很容易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市面上的便携雾化器虽然方便携带,但在 “实力” 上,可比不上医院专业的雾化装置,所以医生只有在病情明确需要时,才会考虑用雾化治疗。
在家雾化攻略,这些细节您注意过吗?
买药要谨慎
雾化药大多是处方药,不随意搭配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姿势很重要
尽量让孩子坐得端端正正做雾化;实在坐不了,半躺着也行,这样药物能更好地 “潜入” 终末支气管和肺泡。
提前清 “道路”
孩子痰多时,雾化前拍拍背、咳咳痰,把气道里的 “障碍物” 清理干净。
选对 “入口”
家用雾化器的面罩和咬嘴怎么选?小宝宝用面罩,经鼻或口吸入;大孩子配合度高,咬嘴直接经口吸入,效果更佳。
剂量要合适
雾化药用量有讲究,太多太少都不合适,医生会把好用量关,家长们按医嘱将雾化溶液混合在雾化器药池中使用即可。
规范操作
手持雾化器要和地面 “站得笔直”,面罩紧紧贴住口鼻,防止 “漏气”。孩子想咳嗽?先暂停,等会儿再继续。
善后处理
雾化结束,赶紧帮孩子漱口、洗脸,把残留药液清理掉;雾化器的面罩、药池、管路也要清洗干净,晾干收好,以备下次使用。
让孩子乖乖雾化的“魔法秘籍”
还在为孩子抗拒雾化头疼?试试这些小妙招:
雾化前
和孩子玩 “医生游戏”,提前熟悉雾化流程,让孩子变身 “小医生”。
雾化时
用动画片、绘本吸引孩子注意力,减少哭吵,让雾化时间变得有趣。
雾化后
准备小贴纸、小零食作为奖励,给孩子一个大大的赞!
作者:上海市儿童医院 副主任药师 朱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