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藤为胡椒科植物毛蒟或山蒟的干燥带叶茎枝。为攀援植物,通常长 4~5米或过之;茎枝扁圆柱形,节膨大;嫩枝被铜柔毛。叶互生,纸质或厚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气香,味辛辣。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秋季采收,拣除杂质,洗净,闷润,切段,晒干。以藤茎粗壮均匀、叶多、叶片完整、色青绿、气香、味辛辣者为佳。
(1)毛蒟:
藤基呈长条圆柱形或扁圆柱形、直径3~6毫米。表面灰褐色,具纵皱纹及疣状突起,节膨大,节处常生有不定根。断面黄白色,髓部呈海绵状。基部耳状心形,两侧不对称,背面被短柔毛,老叶近无毛,叶柄短,叶脉 5~7条。气微香,味辛辣。
(2)山蒟:
藤茎具纵条纹,无毛;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或楔尖,有时钝,两侧对称或稍不对称,两面无毛。余同毛蒟。
辛、苦,温。归肺、脾、肝经。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止咳嗽。用于风湿腰痛,四肢拘疼痛,感冒风寒咳嗽。
9-15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捣敷患处。
石楠藤,辛以行散,温以通利,属藤类药物,以茎枝入药,质地重着,刚柔相济,能屈能伸,善于通经疏络。又入肝、脾、小肠经,肝性升发,脾主运化,可益脾暖肝,通疏气血,令其条达,温通经脉,补中有行,行中有补,尤宜于肝郁脾虚,寒凝血瘀,脉络痹阻之腰痛等的治疗。
1.石楠藤与海风藤
两者均能祛风湿,但石楠藤偏温,长于通络止痛,多用于寒湿痹痛;海风藤性微温,兼能舒筋活络,尤宜筋脉拘急。
现代研究显示,石楠藤主要含挥发油(如β-石竹烯)、木脂素类及生物碱,具有以下作用:
• 抗炎镇痛:抑制COX-2酶活性,降低前列腺素E2水平;缓解风湿与关节疼痛:常用于风湿药酒,帮助减轻关节肿胀、僵硬(如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研究发现其能抑制炎症因子,保护关节滑膜。
• 改善微循环:扩张局部血管,促进组织修复。
• 皮肤抗过敏:抑制组胺释放,缓解湿疹瘙痒。
制剂 名称 | 主要成分 | 功能主治 | 用法 用量 | |
三蛇风湿药酒 | 金钱白花蛇(鲜)、乌梢蛇(鲜)、王锦蛇(鲜)、黄芪、独活、丹参、海桐皮、石南藤、枸杞子、羌活、木瓜、乳香(制)等15味。 | 祛风湿,透筋骨,通经络,止疼痛,散瘀肿。用于全身风湿痛,四肢麻木,腰膝酸痛,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半身不遂。 | 口服,一次10-20ml,一日2-3次;三周为1疗程。 | |
风湿痛药酒 | 石南藤、麻黄、枳壳、桂枝、蚕砂、黄精、陈皮、厚朴、苦杏仁、泽泻、山药、苍术、牡丹皮、川芎、白术、白芷、木香、石耳、羌活、小茴香、猪牙皂、补骨脂、香附、菟丝子、没药、当归、乳香。辅料为白酒、红糖。 | 祛风除湿,活络止痛。用于风湿骨痛,手足麻木等。 | 口服,一次 10~15 毫升,一日 2 次 | |
南藤酒 | 石南藤、糯米、曲 | 风寒湿痹,腰膝无力,跌打瘀痛。 | 每服 1-2 杯,每日 3 次 | |
杜仲壮骨胶囊 | 杜仲、人参、三七、细辛、乌梢蛇 、金铁锁、川芎、当归、秦艽、独活、白术、狗骨胶、桑枝、石楠藤 、淫羊藿、木瓜 、续断、附片、大血藤、 威灵仙 、寻骨风、 黄芪、防风。 | 益气健脾,养肝壮腰,活血通络,强健筋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屈伸不利,步履艰难,腰膝疼痛,畏寒喜温。 | 口服。成人一次2-4粒,12-13岁2-3粒,8-10岁1-2粒。一日三次,用酒或温开水送服。 |
孕妇、阴虚火旺者慎用。
需遵医嘱控制剂量,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