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血中气药的故事
〔宗奭曰〕沈括笔谈云:一族子旧服芎䓖,医郑叔熊见之云:芎䓖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无疾而卒。又朝士张子通之妻,病脑风,服芎䓖甚久,一旦暴亡。皆目见者。此皆单服既久,则走散真气。若使他药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则焉能至此哉?...〔时珍曰〕五味入胃,各归其本脏。久服则增气偏胜,必有偏绝,故有暴夭之患。若药具五味,备四气,君臣佐使配合得宜,岂有此害哉?如芎䓖,肝经药也。若单服既久,则辛喜归肺,肺气偏胜,金来贼木,肝必受邪,久则偏绝,岂不夭亡?故医者贵在格物也。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芎䓖“发明”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寇宗奭说的一段话: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有位同宗子弟长期服用川芎,医生郑叔熊见到后告诫:"川芎不可长期服用,否则易致人猝死。"后来这位族人弟子果然无病暴亡。另有一位官员张子通的妻子,患头风病,长期服用川芎,忽然某一天突然去世。这些案例皆为亲眼所见。究其原因,皆因长期单独服用此药,导致体内元气耗散。若能配伍其他药物加以制衡,且病情缓解即停用,做到“中病即止”,怎会酿成这般后果?
对此,李时珍指出:药物五味进入人体后,各自归于对应脏腑。若长期服用单一药物,会导致某脏腑之气过盛,必然导致阴阳失衡,引发猝死风险。若方剂能兼顾五味、调和四气,按君臣佐使原则配伍得当,岂会有此危害?例如川芎本归肝经,若长期单独服用,其辛味会过度入肺,导致金气过盛,进而克制肝木,日久失衡,怎能不夭亡?故此医者应透彻药理,方能明辨药性,才能做到安全用药。
川芎古称芎䓖,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其别名有:山鞠䓖、香果、胡芎、马衔芎䓖、雀脑芎。芎䓖之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人的头部被喻为“苍穹”(即天空),而川芎的药力能上行至头部,故以“芎”为名。“芎”字通“穹”,既形容其香气高扬,也暗指药效直达巅顶的特性。山鞠穷为早期名称,强调其生于山野;因其叶香、根香、花香、果香,故称为香果;因汉代通过西域引入中原而称胡芎;古人因其根节状如马衔而称马衔芎䓖,后世因其状如雀脑,又谓之雀脑芎。
芎䓖根茎含丰富挥发油(如藁本内酯),气味辛香浓烈,古人以其香气命名,“芎”字也反映了其醒脾开窍、通经活络的药性。而该药以产于四川为优,故称为川芎。此外,因产地命名的还有西芎(出自关中)、台芎(出自浙江天台)、抚芎(江西抚州)等。
汉《神农本草经》
载:味辛,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魏晋《名医别录》
载:“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
唐《药性论》
载:“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
五代《日华子本草》
载:“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金元 《医学启源》
载:“补血,治血虚头痛。”
明 《本草纲目》
载: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芎䓖,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
清《本草新编》
载:“功专补血。治头痛有神,行血海,通肝经之脏,破症结宿血,产后去旧生新,凡吐血、衄血、溺血,便血、崩血,俱能治之。”
现代 《中国药典》(2020年版)
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神农本草经》首次以“芎䓖”之名记载,但未明确描述植物形态。梁代《本草经集注》提及川芎“叶似芹、胡荽”,初步描述了叶片形态,并指出其分布地区“蜀中亦有而细”。宋代《本草图经》描述根茎:“结节状拳形团块”,表面粗糙,具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茎痕,与现代栽培川芎一致。“叶似芹、胡荽、蛇床辈,作丛而茎细”,明确其伞形科特征。明代《本草纲目》关于川芎的描述则更为详细:“蜀地少寒,人多栽莳;深秋茎叶亦不萎”,强调其栽培特性,并记载无性繁殖方法:“清明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横埋之,则节节生根”。记录其根茎成熟特征:“八月根下始结芎”,与现代夏季采挖的实践相符。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则区分不同产地品种:
①川芎(四川):根茎肥厚,香气浓郁。
②西芎(陕西):形态相似但药力较弱。
③抚芎(江西):茎节膨大更显著,专用于开郁。
据以上古代本草所记载的川芎的形态特征看,古代所用川芎品种与现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川芎是一致的,说明从古至今所用川芎的品种是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
古代本草文献中关于川芎产地的记载从秦岭地区扩展到四川,并最终确立四川为川芎的主要道地产区:《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了芎䓖(川芎),但未明确其具体产地,仅提到“生川谷”。其后《名医别录》描述其“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表明川芎在秦岭地区已有分布。唐代《新修本草》记载川芎“今出秦州”,即今甘肃省天水一带,但同时提到蜀地也有川芎栽培。宋代,《本草图经》明确指出川芎的产地包括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其中以蜀川为最佳,称“蜀川者为胜”。明代《本草蒙筌》进一步确认四川产的川芎为上品,称其“圆实而重,状如雀脑”,并强调四川川芎的品质优良。清朝《本草从新》等文献继续沿用并强化了四川川芎的道地性,称其“形大块重实,里色白”。现代研究对川芎道地产地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四川省的彭州市和都江堰市,尤其是敖平镇和石羊镇等地。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川芎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同时通过科学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管理,确保了川芎的道地性和高品质。
川芎的外观性状
正品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断面具“菊花心”或“蝴蝶片”纹理,香气浓郁;茎节膨大处(苓子)用于繁殖。本品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环呈波状。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混淆品及鉴别
其易混淆品种主要有以下3种:
藁本
藁本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和根。药材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稍扭曲,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纵皱纹,上侧残留数个凹陷的圆形茎基,下侧有多数点状突起的根痕和残根。体轻,质较硬,易折断,断面黄色或黄白色,纤维状。气浓香,味辛、苦、微麻。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痹痛。
东川芎
东川芎又叫“日本川芎”,是由日本引种的伞形科蛇床属植物,现为朝鲜族民族药。其药材主要区别特征:根茎呈不规则团块状,长3~10cm,直径2~5cm,暗褐色,表面有皱缩的结节状轮环,断面淡褐色。有特异香气,味微苦,麻舌。东川芎整体显柴性、有裂隙、油质少、闻起来香味很淡。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偏正头痛、气滞肋痛、血滞经闭、月经不调等。在延边地区常用于产后瘀滞腹痛及风湿关节痛的辅助治疗。
新疆川芎
新疆川芎为伞形科欧防风属植物鞘山芎的干燥根茎,是新疆及西北部分地区的地方习用药材。药材呈细长圆柱形,稍弯曲,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具明显环状节痕,节间较长。常有纵皱纹及须根痕,质地较硬,但易折断。断面呈白色或淡黄色,质地较疏松,纤维性强,可见放射状纹理,油室稀少。气微香,味淡,略带苦味。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脘腹冷痛等。
川芎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其功效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
①川芎配当归
川芎行气活血,当归补血活血,动静结合,补而不滞。适用于血虚血瘀证的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滞腹痛。
②川芎配柴胡
川芎上行头目,柴胡疏肝升阳,共调肝胆气机。可疏肝解郁,行气活血。 适用于肝郁气滞导致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及少阳头痛。
③川芎配白芷
川芎善治少阳、厥阴头痛,白芷主阳明头痛。二者合用可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用于风寒头痛,慢性鼻炎、鼻窦炎。
④川芎配丹参
川芎行气活血,丹参凉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配伍应用可活血化瘀,通脉养心。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肢体麻木、中风后遗症。
⑤川芎配红花
川芎为“血中气药”,引诸药入血分,增强红花的破瘀力。具有破血逐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可用于闭经、癥瘕积聚(子宫肌瘤)、心脑血管的胸胁刺痛、外伤瘀肿。
⑥川芎配黄芪
黄芪补气以助血行,川芎活血以通血脉,二者合用可增强气血运行的动力, 达到“补中有通”的效果。配伍为用具有益气活血,通络祛瘀的功效。适用于气虚血瘀导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后遗症。
⑦川芎配防风、羌活
川芎上行祛风,防风、羌活发散湿邪,治“在上在表”之痹证。具有祛风胜湿,通痹止痛之功效。用于肩颈痛、关节游走性疼痛等风湿痹痛或外感夹湿所致头痛身重、肢体酸楚。
古代应用
川芎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其食疗价值既源于传统经验,又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川芎的食疗应用贯穿古今,古代以药酒、药粥为主,注重“温通散瘀”;现代则通过科学提取与创新食谱,扩展至抗衰老、代谢调节等领域。唐代《食疗本草》记载“芎䓖酒”,以川芎浸酒(川芎50g,黄酒500ml,浸泡7日,每日饮10-15ml)用于“祛风活血,治妇人血瘀腹痛”;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川芎羊肉汤”(川芎10g,当归15g,羊肉500g,生姜5片,炖煮)可治虚寒腹痛。民间传统有川芎粥:川芎5g研末,粳米100g,红糖适量,煮粥。用于产后血虚头痛或风寒感冒初愈调理。川芎蜜饯:川芎切片,蜂蜜腌制,含服缓解咽喉肿痛。
营养成分
川芎的营养成分复杂,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钾、钙、镁、铁等微量元素以及多种氨基酸。但常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挥发油、生物碱、多糖和有机酸为主的药用活性成分,这些成分使其在药用及食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价值。
1. 川芎天麻鱼片汤
川芎6g,天麻10g,鲈鱼片200g,豆腐1块。药材煎汁煮鱼片、豆腐,加枸杞调味。有改善高血压头晕、神经衰弱的功效。
2. 川芎燕麦能量棒
川芎粉3g,燕麦片100g,蜂蜜50g,坚果碎30g。混合烘烤成型,作为运动后补气血零食。
3. 川芎代茶饮
川芎3g,玫瑰花5朵,山楂5g,沸水冲泡,降脂养颜。
4. 川芎姜黄奶茶
川芎粉2g,姜黄粉3g,植物奶200ml,加热后加蜂蜜。抗炎提神,适合亚健康人群。
5. 川芎山楂粥
川芎5g(布包),山楂15g,粳米100g:药材与粳米同煮至粥成,去川芎包。每周3次,连服1个月。可活血降脂,辅助调节血液黏稠度。
化妆品原料
川芎中的川芎嗪、阿魏酸等成分可抑制黑色素细胞活性,减少色素沉积。复方当归霜(含川芎、当归等)通过活血化瘀改善黄褐斑,促进皮肤代谢。例如,佰草集新七白美白晚霜等产品添加川芎根提取物,主打天然美白功效。雅诗兰黛的“丹参川芎”系列:添加了川芎阿魏酸提取物,主打淡斑、抗氧化功效。
护发与头皮护理
促进头皮微循环,
改善毛囊营养供应:
如,“发现心生防脱洗发水”中添加川芎提取物,减少脱发并增强发根韧性。
缓解头皮敏感:
常与薄荷、茶树油配伍,用于去屑洗发水或头皮精华。
食品与保健品
功能性食品:
如川芎红枣茶(调节血脂)、川芎玫瑰酵素(改善痛经)、川芎黑芝麻丸(补血乌发)、川芎姜糖(驱寒暖宫)等。
食品添加剂:
天然防腐剂:川芎挥发油替代化学防腐剂,用于肉制品保鲜。
风味增强剂:川芎提取物用于方便面汤包、火锅底料,提升辛香气味。
营养保健品:
川芎粉加入能量棒、植物奶,打造“活血抗炎”概念;“川芎+红景天”的运动营养品,可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
生态与农业
水稻轮作及林药间作模式:
“春种川芎,夏种水稻”,减少连作障碍;川芎与柑橘树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柑橘品质。
副产物利用:
川芎地上部分制成青贮饲料,富含多糖,提升牛羊免疫力。此外,提取后的川芎残渣发酵为有机肥,用于茶园、菜地土壤改良。
生态修复:
川芎根系富集土壤中铅、镉,用于矿区污染土壤修复。
旅游与文创
川芎主题文化旅游园区:
四川彭州打造“川芎博物馆+种植体验园”,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药膳工坊:游客DIY川芎蜜饯、川芎香囊,推广药食文化。
文创产品开发:
川芎精油扩香石结合川剧脸谱造型,兼具安神与装饰功能;根据节气用不同川芎配方制作二十四节气茶包。
川芎的化学成分复杂,包含挥发油、生物碱、苯酞类化合物、多糖类、酚酸类、内酯类等。以挥发油(藁本内酯)和生物碱(川芎嗪)为核心活性物质,配合酚酸、多糖等成分,形成多靶点药理作用。
1.抗脑缺血:
藁本内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和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脑损伤。
2.抗心肌缺血:
川芎嗪可降低血清乳酸水平,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保护心肌细胞。
3.血管保护:
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减少ET-1分泌,维持血管稳态。
4.镇痛与抗偏头痛:
苯酞类成分通过调节5-HT受体和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发挥镇痛作用。
5.神经保护:
川芎嗪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6.炎症抑制:
阿魏酸通过阻断MAPKs和NF-κB通路,减少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
7.免疫调节:
多糖类成分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调节免疫功能。
8.抗氧化:
挥发油和多糖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
9.抗肿瘤:
藁本内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10.抗凝血:
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
川芎作为民间常用的中药材,其偏方应用广泛,尤其在活血止痛、祛风散寒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川芎的常见民间偏方:
1.治疗血管性头痛:
川芎50克,路路通30克,防风12克,鸡蛋3只。上药和鸡蛋同煎,待鸡蛋煮熟后去掉蛋壳再入煎1小时,早中晚饭后各服1枚鸡蛋,30天为1疗程。
2.治疗跟骨骨刺:
川芎、细辛各10克,肉桂3克,冰片6克,上药共研细末,用口布缝一半圆足跟形小布袋,将药末装入,垫到患足鞋跟处。
3.治疗凝血瘀型痛经或风寒头痛:
川芎15g,艾叶30g,生姜5片:药材煮沸后转小火煮10分钟,兑温水至40℃,睡前泡脚20分钟,经前3天开始用。
4.治疗产后瘀血腹痛:
川芎10g,当归5g,红糖20g。:川芎、当归水煎30分钟,加红糖调匀,每日1剂,连服3天。
5.治疗风寒感冒:
川芎10g,生姜5片,葱白3根,鸡蛋2个,同煮至蛋熟,吃蛋喝汤,盖被发汗。
6.治疗口臭:
白芷、川芎各等分,研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天1丸,临睡前含服。
7.治疗顽固性失眠:
川芎30克,丹参、炒枣仁、龙齿各20克,柴胡、桃仁、红花、桔梗、牛膝、当归、合欢花、远志、白芍、郁金各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1煎晚间睡前服,2煎午睡前服,连服15天。
8.治疗关节冷痛:
川芎粉30克,花椒20克,粗盐200克,混合后装入布袋,微波炉加热1分钟,热敷关节15分钟,每日1次。
9.治疗跌打肿痛:
川芎50克,红花20克,白酒500ml:药材浸泡白酒中7天,过滤取液,药酒涂抹患处并按摩,每日2-3次。
10.治疗牙痛:
川芎10克,石膏20克,白芷10克,防风9克,荆芥6克,升麻4克,生地10克,细辛3克,羌活4克,大黄9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空腹各服1次。
古代本草记载
1.《本草要略》:“过于走散,不可久服多服,令人卒暴死。”
2.《本草新编》强调:“不可单用,必与补气补血药佐之。”
3.《本草纲目》指出:川芎性温燥,“久服则增气偏胜”,阴虚火旺者慎用,以免加重阴液耗伤。
现代使用注意
1.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胃溃疡、脑出血恢复期、阴虚火旺者慎用。
2.避免与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同用,增加出血风险。
3.不宜长期单用,防耗气伤阴。
作者: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周泽琴 梅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