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深秋,武汉汉口江滩的芦苇荡景色优美,吸引着市民游客们前往观赏。如诗般的美景让人不禁联想到《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句中的“蒹葭”就是芦苇。
芦苇不仅外在美,内在也美,可作药用。
芦根在中医药中是一味药食同源的清热药,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药性本草》中记载芦根:“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
《本草经疏》中也记载了芦根:“芦根味甘寒而无毒。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疏通而渴止矣……火升胃热,则反胃呕逆不下食,及噎哕不止,甘寒除热安胃,亦能下气,故悉主之也。”
接下来便与大家一起详细了解一下这味生长于水边的良药——芦根。
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胃热呕哕,热淋涩痛。
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与麦门冬、天花粉等同用,可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等症。
与黄芩、浙贝母、瓜蒌等同用,可用于肺热咳嗽等症。
与薏苡仁、冬瓜仁等同用,可用于肺痈吐脓等症。
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荆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芦根30克。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热初起表热证。
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苦桔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连朴饮(《霍乱论》):
黄连6克、石菖蒲6克、厚朴9克、山栀9克、制半夏9克、淡豆豉9克、芦根30克。清热化湿,调和胃肠,主治胃肠湿热中阻,为治疗湿热霍乱的代表方剂。
预防秋燥以滋阴润肺为主,因为芦根味甘性寒,且归肺经,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其制成的茶饮,秋季可以润燥。以下为大家推荐几种秋季适用的芦根茶饮:
芦根饮:
芦根(鲜、干均可)1两,煎汤一碗加冰糖适量内服,1日1次,早晨空服,连服1星期。功效:清火解毒润燥。
芦根葱白橄榄饮:
芦根50克、鲜萝卜200克、葱白7个、青橄榄7个。煮汤,代茶饮。功效:清热解表,宣通气机。
芦根绿豆汤:
芦苇根、绿豆各5钱,加一碗水煮开,加适量冰糖,去芦根绿豆喝汤。功效:生津润肺,降火解热。
芦根麦冬饮:
取鲜芦根30克(干品用15克),麦冬15克,头道冲入沸水,加盖焖10分钟即可饮用,其后可加开水频频代茶饮。功效:生津清热、养阴润燥。
脾胃虚寒者慎用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