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孩子烧到39度了,赶紧给输液,好得快!”
“我这感冒太难受了,吃药不管用,还是得打点滴才压得住。”
.....
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熟悉?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患者或家属主动要求“打点滴”(静脉输液)。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输液仿佛是感冒发烧的“终极武器”,见效快、效果好。
但作为一名临床药师,我必须负责任地告诉您: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感冒发烧,主动要求输液不仅没必要,还可能让您承担额外的风险。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讲清楚这件事。
你以为的“好得快”,
可能只是个错觉
很多人觉得输液后,体温降了,头不疼了,人也精神了,这就是“药效好”。这其实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补水”带来的安慰
输液的液体主要是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能为发烧脱水的身体快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身体的舒适度自然会提高。但这效果,和您多喝几杯温水或电解质水的效果是类似的。
“对症”药物的作用
如果输液里加了退烧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的注射剂),体温自然会下降。但这些成分,口服药片里全都有,而且起效时间也很快(30~60分钟)。
强大的心理暗示
躺在病床上,看着液体一滴滴进入身体,这种“被治疗”的仪式感,会给您强大的心理安慰,让您感觉“病正在被赶走”。
核心真相
超过90%的普通感冒由病毒引起,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说白了,就是靠你自身强大的免疫系统去打败它,这个过程通常需要5~7天。无论吃药还是打针,都只是缓解头痛、发烧等症状,让你舒服一点,并不能“杀死”病毒、缩短病程。
“能口服不打针”,
这是全世界的用药基本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倡导:“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这绝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您的安全!
把我们的身体想象成一座戒备森严的城堡。
口服药:像从城堡大门(消化道)进来的客人,要经过层层关卡(胃酸分解、肝脏代谢),身体有充分的时间去识别和适应。一旦发现是“坏人”(如发生不良反应),可以立刻“关门”(催吐、洗胃等)阻止更多伤害。
静脉输液:相当于用“空降兵”的方式,直接把药物投放到城堡的核心(血液循环)。它绕过了所有防御系统,药效来得快,但风险也更大!
临床药师友情提醒
作为直接进入血液的治疗方式,输液的风险远高于口服药,输液的“三大风险”,需要了解。
风险一
过敏反应更凶险,药物直接入血,一旦发生过敏,就是全身性的,反应速度极快,几分钟内就可能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而口服药的过敏反应通常温和得多,处理也更从容。
风险二
输液反应与微粒污染,“输液反应”是静脉输液特有的风险,可能由液体温度过低、输液速度过快、药物配伍不当或液体被污染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发冷、寒战、高热等。此外,药液中存在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进入血管后可能堵塞毛细血管,日积月累对身体造成潜在伤害。
风险三
助长“超级细菌”,这是我们最担心的公共卫生问题!很多不必要的输液中,都被加入了抗生素。病毒性感冒用抗生素是完全无效的,这种滥用行为,是在筛选耐药的“超级细菌”。今天你为一个小感冒滥用抗生素,明天当你或家人面临严重细菌感染时,可能就无药可用!
什么时候才真正需要输液?
说了这么多,我们绝不是要“妖魔化”输液。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关键时刻它是能救命的。以下情况,医生会根据病情判断需要输液:
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剧烈呕吐、腹泻不止)。
无法正常进食或吞咽困难的患者。
病情危重,需要药物快速起效(如休克、严重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等)。
某些特殊药物只能通过静脉注射给药。
对于一个能吃能喝、没有严重症状的普通感冒患者,口服药物和充分休息,就是最好、最安全的选择。
关于输液,药师的五个提醒
最后,为您划个重点:
感冒是“自愈”的:药物只缓解症状,真正康复需要靠自身免疫力。
输液不缩短病程:“好得快”多是补水和心理作用。
口服最安全:请遵循“能口服不打针”的黄金法则。
警惕输液风险:过敏、感染、助长细菌耐药,都不是小事。
遵从医嘱:把输液的决定权交给专业医生,切勿主动要求。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您和家人走出“输液迷信”的误区,更科学、更安全地对待感冒发烧这件“小事”。
声明:本文仅为用药科普,不构成任何具体的治疗建议。个人用药请务必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进行。
作者: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 朱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