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别让颈动脉斑块这个“沉默的杀手”,偷走你的血管健康

发布日期:2025-09-07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钟婷 ​

颈动脉是向大脑供血的主要血管,而颈动脉斑块是血管壁内堆积的脂质、钙质和纤维组织形成的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可能导致血管狭窄,甚至脱落形成血栓,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图片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3》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超40%,60岁以上更是高达90%。这个潜伏在血管里的 “不定时炸弹”,正在威胁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 “帮凶”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01、不可改变因素

       年龄 :40岁以上人群风险增加。

       性别 :男性比绝经前女性风险更高。

       遗传 :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病史者更易患病。

02、可改变因素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

高血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是主要诱因。
糖尿病 :血糖控制不佳加速动脉硬化。

吸烟 :尼古丁损害血管,促进炎症和斑块生长。

肥胖与缺乏运动 :增加代谢异常和血管负担。

药物治疗:
精准打击斑块的 “武器库”

当体检报告单上出现“颈动脉斑块”的提示,不必过度惊慌。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首先从生活方式干预进行调理,必要时需联合使用药物。合理的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斑块发展。目前,针对颈动脉斑块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调脂稳斑和抗血小板聚集两大类,每一类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

1、调脂稳斑的主力军 

——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堪称血管健康的“忠诚卫士”,临床常

用的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如同精密的“分子剪刀”,大幅降

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

,减少斑块形成的“原材料”。不仅如此,他汀类

药物还能稳定斑块的纤维帽,使其不易破裂,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策

略也有所不同:

  1. 无基础疾病的低风险成人人群:

    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3.4mmol/L是较为合适的水平。

  2. 合并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疾病:

    一般需立即启动药物治疗,此时他汀类药物往往是首选,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制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目标。一般根据不同的危险程度,会建议将LDL-C水平控制在<2.6mmol/L,<1.8mmol/L,甚至<1.4mmol/L。

但需注意,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肌肉疼痛、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若出现持续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降脂搭档”—— 依折麦布

对于部分服用最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后,血脂仍未达标的患者,医生常会加用依折麦布。它的作用位点与他汀类药物互补,主要通过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使进入血液的胆固醇减少,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可实现“源头控制 + 合成抑制” 的双重降脂效果。

依折麦布安全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轻微,如腹泻、腹痛等,一般不影响继续用药。



3、预防血栓的“交通警察”

——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药物中的“明星成员”。抗血小板药物就像血管内的“交通警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两者联合使用(双抗治疗)常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植入术后等高危患者。

但抗血小板药物并非 “万能药”,它们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黑便等。因此,用药过程中若出现异常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生活方式改善:
不给斑块“生长空间



  1. 健康饮食:少盐、少油、少糖,多吃蔬菜

  2. 水果、多吃全谷物、优质蛋白。

  3. 规律运动

  4. 戒烟限酒

  5. 控制体重:BMI<24

  6. 定期体检:建议每年查血脂、血糖等;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合并至少1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还建议筛查颈动脉斑块,可行颈动脉超声。

药师提醒:

颈动脉斑块是“沉默的杀手”,但可控可防!坚持药物治疗+健康生活,才能让我们的血管保持年轻活力,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困扰。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  安薇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