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加班、聚会、看球赛,很多人习惯“熬最晚的夜,喝最烈的酒”,然后掏出几粒“护肝片”一吞,仿佛就能给肝脏套上“金钟罩”。可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弄清三件事:肝到底怎么受伤、护肝药到底管什么、以及什么才是肝脏真正需要的修复方式。
熬夜+酒精
肝到底发生了什么
熬夜
打乱生物钟,肝脏夜间自我修复时间被“挤占”。
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肝血流减少,代谢废物堆积。
氧化应激,自由基过量,肝细胞膜脂质被“锈蚀”。
酒精
乙醇 → 乙醛 → 乙酸,全程靠肝脏“拆弹”。
乙醛是Ⅰ类致癌物,可与肝细胞蛋白结合,诱发炎症和纤维化。
长期大量饮酒→ 肝内脂肪沉积 → 酒精性脂肪肝 → 纤维化 → 肝硬化。
一句话:熬夜让肝脏“维修车间”停工,酒精又把车间炸了。
市面上常见的“护肝药”分几类
解毒类
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NAC)
作用:补充肝脏内源性抗氧化物质,帮助清除自由基、乙醛。
抗炎类
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奶蓟草提取物)
作用:抑制肝细胞炎症信号通路,降低转氨酶。
膜修复类
磷脂酰胆碱(易善复等)
作用:提供肝细胞膜原料,理论上促进再生。
“解酒酶”类
葛根、枳椇子、姜黄素等植物提取物
作用:诱导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希望加速酒精代谢。
结论
护肝药≠解酒药,更不等于“免罪金牌”。
它们大多针对慢性肝损伤的“长期维修”,而非急性熬夜饮酒的“紧急救火”。
为什么“事后吃几粒”基本来不及
药代动力学:多数成分需提前达到血药浓度,才能与酒精/自由基“正面对抗”。
肝首过效应:口服药物先经肝脏代谢,若此时肝脏正忙于“拆弹”,药效打折。
剂量与时间:临床试验的有效剂量往往是说明书的2–4倍,且需连续服用数周。
真正有效的“护肝四件套”
防
能早睡就别熬,非熬不可请保证 6–7 小时睡眠;
酒精限量:男性 ≤25 g/日(≈啤酒 750 mL),女性减半;饮酒前先吃富含蛋白/脂肪的食物,延缓吸收。
减
解酒没有捷径,唯一能加速酒精清除的是“时间+喝水”。
切忌“混酒+碳酸饮料”,二氧化碳会加快酒精吸收。
修
长期饮酒、熬夜族,每 6–12 个月查一次肝功+超声;
已出现转氨酶升高,应在医生指导下连续服用护肝药 3–6 个月,而非“疼了就吃”。
养
均衡饮食:优质蛋白(鱼、蛋、奶)+维生素B族、维生素E、锌;
规律运动: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可减少肝内脂肪沉积。
总结
熬夜和酒精对肝脏的伤害是“先破坏,后炎症,再修复”的连锁反应。
护肝药不是“灭火器”,更像是“维修工”:房子着火(急性醉酒)时,维修工来不及;房子长期失修(慢性损伤)时,维修工才派得上用场。
与其事后猛嗑药,不如事前少熬夜、少喝酒,定期体检、均衡饮食,这才是不花冤枉钱的真正“护肝秘籍”。
作者:武汉市中心医院 梁玉
审稿专家:武汉市中心医院 副主任药师 赖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