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抓了中药回家,是不是有点懵? 这包药该咋煮?饭前喝还是饭后喝?有啥不能吃的? 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如果小看了这些问题,您也就白吃“苦”了! 拿到中药,您一定要问清楚这几件事 这药怎么煮?(掌握方法很重要) 锅具别用错 最好用:砂锅、瓦罐、其次搪瓷锅(就是那种白色带釉的锅)。这些锅“脾气好”,不跟药“打架”。 千万别用:铁锅、铝锅、铜锅! 煮前药先泡 把药倒进锅里,加凉水(水一定要没过药的高度),让它泡个澡(30-60分钟)。夏天热,泡半小时就行,别泡馊了。 煮两次,别浪费 第一次煮:泡药的水别倒掉!直接开大火烧开,然后调成小火(保持咕嘟咕嘟冒小泡就行),盖上锅盖(留个小缝防溢锅),煮20-30分钟(补药多煮会儿,感冒药少煮会儿)。煮好了,把药汤倒出来。 第二次煮:锅里剩下的药渣,加的水可以比第一次少点,同样大火烧开转小火,煮15-20分钟。煮好倒出药汤。 最后:把两次煮好的药汤混匀,这样每次喝浓度都一样。 有些药需要“特殊照顾” (药师会单独交代,一定听清楚!) “硬骨头”先煮:像生石膏、生牡蛎、龟板这些硬邦邦的,或者附子、川乌这类有点“小脾气”(毒性)的药,要先单独煮30-60分钟,再把其他泡好的药倒进去一起煮。 “怕热”的后放:像薄荷、砂仁、钩藤这些带香味的药,煮久了香味就跑了,得在第一锅快煮好前5-10分钟再放进去。 “爱捣乱”的包起来煮:像车前子、蒲黄这种小颗粒容易糊锅、或者旋覆花这类喝了可能呛嗓子的,用纱布袋装好再和其他药一起煮。 “娇气”的胶和糖烊化着喝:阿胶、鹿角胶、饴糖这类,不能煮!把煮好的热药汤倒进碗里,把它们放进去搅化就行。 “金贵”的单独煮:人参、西洋参这些比较贵的药,单独煮1-2小时,煮好的汤再兑到其他药汤里喝。 “粉粉”直接冲服:三七粉、川贝粉这些粉末,用温药汤或温开水冲一下喝掉就行。 这药怎么喝?(喝对时间很重要) 啥时候喝? 一般情况:一天煮一包药(一剂),分2-3次喝完。饭后一小时喝最舒服,不伤胃。 特殊情况听药师的: 补药、养胃药:饭前喝(吸收好)。 安神药、治尿床的药:睡前喝。 打虫药、通便药:空腹(肚子空空)喝。 对胃有刺激的药:必须饭后喝! 治嗓子疼的药:可以饭后小口含着慢慢咽。 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喝凉的还是热的? 大部分药:温温的喝(跟体温差不多),不烫嘴,好吸收。 治上火(热证)的寒凉药,有时可以稍凉一点喝;治怕冷(寒证)的温热药,有时可以稍热一点喝。这个一定听医生或药师的! 喝多少?喝多久? 严格按医生开的量喝!别自己加量(怕中毒)也别减量(怕没效果)。 按疗程喝完!医生说喝几天就几天,别感觉好点了就停,也别没好就自己接着喝。小孩喝多少更要问清楚,不是大人减半那么简单! 喝药期间,啥不能吃? 基本规矩 吃药期间,生冷(冰棍、冷饮)、油腻(肥肉、油炸)、辛辣(辣椒、葱蒜)、难消化的东西尽量少吃或不吃。浓茶、咖啡最好别碰。 特别要注意:(药师会提醒) 吃人参等补药时,别吃萝卜(可能把补劲儿泄了)。 吃清热去火药时,别吃辣椒、羊肉这些上火的东西。 吃温补怕冷药时,别吃冰西瓜、冷饮这些凉东西。 吃含甘草、黄连、桔梗的药,别吃猪肉。 吃含鳖甲的的药,不吃苋菜。 吃含地黄、何首乌的药,少吃葱、蒜、萝卜。 吃含丹参、茯苓、茯神的药,少吃醋。 吃含土茯苓、使君子的药,别喝茶。 有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等),鱼虾蟹、牛羊肉、菌菇、辛辣发物最好别碰。 特殊人群需注意? 怀孕了?千万要告诉医生! 很多中药孕妇绝对不能碰(像川乌、三棱、莪术等),其他药也要医生特别小心开才行。 在喂奶?告诉医生,有些药会跑到奶水里。 给孩子喝? 药量要按医生说的算(根据年龄体重),煮的药汤可以熬浓点少喝点。多看着点孩子反应。 年纪大了?身体对药可能更敏感,药量可能要调。 还在吃西药?必须告诉医生或药师!像降压药、降糖药、心脏药、抗凝药(华法林等)、安眠药这些,和中药一起吃可能有危险!别自己混着吃。 容易过敏? 告诉医生,喝完药留意身上痒不痒、起不起疹子、喘气费不费劲。 肝、肾不好的人:吃药更要小心,一定告诉医生你的情况,有些伤肝伤肾的药不能用。 如果是治感冒发汗的药,喝完后盖好被子出点微汗就行,别出大汗淋漓。 药怎么放? 没煮的药 放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别放厨房灶台边!)。有些甜的药(枸杞、熟地或枣子)夏天容易招虫,可以密封放冰箱冷藏(注意别受潮)。看看包装上的保质期。 煮好的药汤 如果一次喝不完,盖紧盖子放冰箱,一般别超过2-3天。下次喝之前,一定倒出来重新煮开再喝。
“忌口”很关键!
安全用药放首位!
用药后不舒服,需马上停用! 留心身体反应 喝药后如果出现皮肤痒、起疹子、恶心、呕吐、拉肚子、肚子痛、心慌、头晕等等不舒服,立刻停药! 带上剩下的药和包装,赶紧去医院!告诉医生你吃了什么中药。 有疑问找谁?回去问医生、药师最靠谱!或者看正规医院、药店的官网/公众号。别随便听信偏方! 记住啦: 别太累,睡饱觉。 心情好,药效才好! 审稿专家: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徐保利 作者: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孙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