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能力弱,剂量偏差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肝肾损伤、神经系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显示,全球约50%的儿童用药存在剂量错误风险。家长需牢记以下原则,避免悲剧发生。
1、按体重计算(最常用)
公式:每日剂量 = 体重(kg)× 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mg/kg)。
举例: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儿童剂量通常为10-15mg/kg/次,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600mg,24小时内不超过6次,总剂量不超过2g。
注意:需核对说明书是否有特殊限制(如规定有最大限量,适用年龄与体重)。
2、按年龄折算的简易快速计算法方法(仅作参考,需结合体重)
1岁以内小儿剂量=0.01×(月龄+3)×成人剂量
1岁以上小儿剂量=0.05×(月龄+2)×成人剂量
根据成人剂量估算小儿用药量如下: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没有特定小儿剂量,无明确说明书或指南时的药物,通过成人的剂量进行折算。
3、按体表面积(BSA)计算(更精准,多用于化疗、重症或特殊药物)
例如:儿童体重15kg,身高100cm,BSA 0.7m²,需用头孢克洛:
需结合体重法验证,由医生或药师指导,家长勿自行计算。
- ❌ “药片掰一半”不一定安全
普通片剂可以掰开使用,但是缓释片、控释片、掰开可能破坏结构,导致药物一次超量释放中毒。肠溶片(如某些退烧药)在肠道碱性环境中溶解,避免对胃部刺激及确保药物在特定的肠道部位吸收,亦不可掰开使用。如有疑惑请咨询药师。
- ❌ “糖浆用勺子随便量”
家用茶匙容量差异大(3~10ml),必须使用药品附带的量杯、滴管或喂药器。
- ❌ “中药纯天然,多吃无害”
中药亦有毒性,某些含重金属成分的药材可能损害儿童肝肾。
- ❌ “按同龄孩子剂量用药”
同年龄儿童体重差异大,需按个体计算。早产儿、新生儿、低体重儿:肝肾功能不成熟,需减少剂量。肥胖儿童:按实际体重计算可能超量,需参照理想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
1、核对三要素
- 药品名称(避免混淆相似药名)
- 有效期(过期药可能失效或变质)
- 浓度规格(同一种药品浓度规格可能不同)
2、记录用药时间
- 避免重复用药(尤其退烧药),建议用手机设置提醒。
3、警惕过敏反应
- 首次用药后观察30分钟,出现皮疹、呼吸急促立即就医。
1、误服过量
-立即就医,携带药品包装或剩余药物。
2、呕吐后补服吗?
-服药后15分钟内呕吐:补服全量。
-服药后1小时呕吐:无需补服。
3、忘记服药怎么办?
-接近下次用药时间则跳过,切勿双倍剂量补服。
-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儿童专用剂型(如滴剂、颗粒剂)。
- 美国儿科学会(AAP):反对给6岁以下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可能引发惊厥)。
- 中国国家药监局:2021年起要求药品说明书必须标注儿童用法用量。
1、优先依据说明书:
许多药物说明书直接标注儿童剂量(如 mg/kg/天),需严格遵循(如抗生素阿莫西林常用20-40mg/kg/天)。
2、剂型与浓度:
液体药物需核对浓度(如“5mg/ml”,把铁剂的5mg误作为5ml可引起铁中毒)避免混淆毫升与毫克。混悬剂使用前请摇匀。
3、安全范围窄的药物:
如地高辛、化疗药等需精确计算,可能需血药浓度监测。
不确定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妥善保管药物,避免儿童误服。儿童用药无小事,儿童用药需遵循“精准、谨慎、个体化”原则,家长需做到“三不”——不凭经验、不自行加减量、不混合用药。安全用药是孩子健康的重要保障!
审稿专家: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廖亚玲
标签 儿童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