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一个干燥的季节,秋高气爽,凉风习习,早晚温差大,忽冷忽热的,所以也很容易感冒。有一个处方对秋季燥气流行所伤的伤风咳嗽最有好处——杏苏散。杏苏散乃治咳名方,记载于《温病条辨》中,系吴鞠通为凉燥所设。
杏苏散内夏陈前 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宜温润治凉燥 咳止痰化病自痊
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甘草(3g)、 前胡(9g) 、苦桔梗(6g) 、积壳(6g)、生姜(3片)、橘皮(6g)、大枣去核(3枚)、杏仁(9g)
苏叶,辛温不燥, 发汗解表,宣畅肺气,使凉燥之邪从表而解;
杏仁,苦温而润, 肃降肺气,润燥止咳。
二药配伍,苦辛温润,共为君药。
前胡,既助苏叶疏风解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
桔梗、积壳,宣降肺气,既疏理胸膈气机,又化痰止咳祛邪。
三药合用,有宜有降,使气顺津布,痰消咳止, 共用为臣。
橘皮、半夏,行气燥湿化痰;
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滋脾生津以助润燥,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药性,且合桔梗宜肺利明,为佐使之用。
诸约配伍,外可轻宜凉燥,内可理肺键脾化痰,使表解痰消,肺气和降,诸症可除。
水煎温服。
良方在临床中的运用
本方功用:理肺化痰,轻宣凉燥。主治外感凉证。
1、本方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2、现代医学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李绍泽观察杏苏散加味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治愈率高,控制慢性支气管炎治愈率不及急性。
崔松涛观察杏苏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疗效满意,无不良反应,较西医治疗,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
秦艳梅运用杏苏散加减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结果所有患者痊愈。
于德海拟用杏苏散加减治疗妊娠咳嗽,效果满意。
不宜选用的人群
1、凡外寒内饮、痰热壅肺之咳嗽者,皆不宜使用杏苏散证系外感凉燥,内阻痰湿所致, 与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痰饮咳嗽,在临床症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证情前者轻,后者重,用杏苏散方剂祛寒蠲饮之力显然不足,故不宜选用。凡痰热壅肺与外感凉燥,均有咳嗽见症,但寒、热、虚、实不同,故不能使用杏苏散方剂。
2、凡风温咳嗽、燥热犯肺者,皆忌用杏苏散方剂中的紫苏叶、苦杏仁、半夏、橘皮、生姜,均属温性之品,对于风温之邪犯肺、燥热犯肺之咳嗽证者,自当忌用。否则,可有助热生变之虞。不过在临床上风温咳嗽若见有身热,口渴,有汗,脉浮数,苔薄黄等症,可与杏苏散证作鉴别。
3、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
4、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煎服禁忌
1.杏苏散方剂在煎熬时,不宜久煎,以免影响其散寒之功。
2.服药时宜温服,不可冷服,以利于祛痰化湿。
日常禁忌
1.适应寒热变化,忌风寒外感。
2.慎进食生冷及糯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3.禁忌饮酒、醪糟等含有酒精类的饮料,以防再生痰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