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白矾,或许很多人会比较陌生,但提到明矾,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没错,白矾便是由明矾石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其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明煅后称为“枯矾[KAL(SO4)2]”。白矾作为药用已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简单易得、疗效确切,却不为众人所认识,实属可惜。笔者甚至认为,它在难治性的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其他炎症性肠病中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味看似平凡却疗效杠杠的中药。
白矾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矾石”。但矾石有五种,包括青矾、白矾、黄矾、黑矾、绛矾,而这里的矾石指的是皂矾(FeSO4·7H2O)(青矾、绿矾);
宋代开始,本草著作中的“矾石”多指明矾,唐代《新修本草》中指出矾石包括五种,且以白矾为主;
至明清时期,基本确定了矾石为明矾,《本草纲目》中的矾石专指白矾,且逐渐形成以产地山西质量为优。
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
外用解毒杀虫,收敛止痒;内服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1、用于湿疹、湿疮、疥廯。
2、用于吐衄下血,久泻久痢。治便血、崩漏下血,常配五味子、地榆等;治久泻久痢,可配五倍子、诃子等。
3、用于风痰所致的昏厥,癫痫,癫狂等,可配郁金等。
炮制方法:
取白矾敲成小块,用武火加热至溶化,继续煅至膨胀松泡呈白色蜂窝状固体,完全干燥,停火放凉后取出,研成细粉。
煅制时应一次性煅透,中途不得停火,不要搅拌,以免搅拌后堵塞了水分挥发的通路,形成“僵块”。现代研究证明,在180℃恒温烘箱内烘制3小时条件下炮制的白矾较传统条件下炮制的白矾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强;或者采用减压煅制工艺,在0.1MPa的压力下,煅制温度192.5℃,煅制时间10min,物料厚度2mm的条件下,煅制的白矾质量最好。
炮制作用:
白矾煅制成枯矾后,酸寒之性降低,涌吐作用减弱,增强了收涩敛疮,止血化腐作用。尤其是在180~260℃炮制下,其抑菌作用好且对黏膜的刺激作用小。主要用于湿疹湿疮,聤耳流脓,阴痒带下,久泻,便血,崩漏,鼻衄齿衄,鼻息肉等。
1、白矾
多外用,外用稀溶液能起到消炎、收敛、防腐的作用,浓溶液能侵蚀肌肉引起腐烂;内服过量能刺激胃粘膜而引起反射性呕吐。
2、枯矾
内服可与黏膜蛋白络合,形成保护膜覆盖于溃疡面上,保护黏膜不再受腐蚀,并有利于黏膜再生,还可抑制黏膜分泌和吸附肠异物;外用能和蛋白质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而沉淀,减少创面的渗出物而起生肌保护作用。
研究证明,枯矾药液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霉菌等均呈高度敏感性。现代研究推测,枯矾的抗炎、抑菌作用可能与其疏松多孔结构的吸附作用有关。
1、《吴普本草》云:”“岐伯:久服伤人骨”。
2、《本草衍义》云:“皆不可多服,损心肺,却水故也”。
3、清代张璐在《本草逢原》云:“以其性专入骨,多用则损齿,少用则坚齿,齿乃骨之余也”。
白矾少量服用具有“坚固齿”的功效,过量使用会“伤人骨”,以及对心、肺、肾等造成损伤。现代研究证明,长期过量摄入铝元素会导致骨组织的铝蓄积,导致骨头的病理性改变,也可导致老年性痴呆样病变。正可能因为它的副作用,限制了该药物的使用,但是药三分毒,只要我们能够控制好剂量和持续使用时间,其不良反应是可以避免的。
①《中国药典》:0.6~1.5g。
②《中药学》:入丸散,1~3g。
③笔者把白矾与铝碳酸镁咀嚼片[Al2Mg6(OH)16CO3](达喜)两者的成分作了比较,发现这两种药均属于铝剂,如按达喜说明书中最大服用量3g/日计算,铝日均摄入量为0.2868g,从而推算枯矾的日服用量2.8g,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应该是安全的。
笔者还发现,同样是铝剂,既然铝碳酸镁片可作为胃粘膜保护剂,枯矾也定能在肠粘膜保护方面表现出色,而且枯矾经过炮制后,具有疏松的结构,在抑菌作用中应该会更强。
1、脓疱疮、湿疹
取青蒿鲜品150g,加水煎取药液800-1000ml,药液趁热加白矾10g溶化,药液凉后,用消毒药棉签或纱布,蘸液外洗创面,每日早晚各1次,连用3天,1日1剂。
2、牛皮廯疮
以石榴皮蘸明矾末抹之,切勿用醋。
3、压疮
枯矾、乌贼骨按1;1的比例研成粉末混合撒在创面上,然后再在压疮周围皮肤上涂上凡士林,防干燥。
4、带状疱疹
枯矾20g,乳香15g,没药15g,冰片5g,研成细粉用香油调成糊状,外用。
5、小便不通
白矾、生白盐各7.5g,上药共研匀,以纸圈围脐,填药在内,滴冷水药上。
6、子宫肌瘤
莪术15g,三七9g,枯矾1.5g,水煎内服。根据病情增减药味及调整用量。
7、突眼
夏枯草10g,枯矾6g,王不留行子30g,郁金9g,桂枝15g,当归15g,三七粉3g(冲服),生姜5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内服。根据病情增减药味及调整用量。
8、治口腔溃疡
白矾10克,白糖10克,将白矾和白糖加热熔化,用棉棒蘸白矾涂抹患处,每日两次。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东莞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中药师 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