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正确使用

静脉输液安全隐患知多少

发布日期:2019-02-28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作者:刘月玲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对患有消化道疾病(如呕吐、严重腹泻等)和伴随吞咽功能障碍、严重感染及昏迷的病人,可以达到比较直接的效果,是抢救和治疗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近年来各种原因导致滥用静脉输液,不仅增加医疗负担,还存在安全隐患。

有调查显示:200例门诊输液的患者中有36%认为输液治疗效果快,主动要求输液治疗,89%的患者人为输液对疾病治疗最为有效,见效最快, 把静脉输液当成了万能疗法,只有输液才好得快。由此可见,老百姓对静脉输液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少误区。

upfile

安全隐患

1.引起静脉炎

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局部表现有肿涨、疼痛和压痛。发生原因如下:①长期输液反复穿刺血管;②输液操作刺穿血管致药液外渗或静脉内硅胶管置留时间过长;③药物本身的刺激,输液pH值过高或过低;④输液渗透压过高;⑤输液中微粒异物超标。

2.局部组织栓塞和坏死

药液中可能含有不溶性微粒,而且直径在50微米以下肉眼不可见。人类的头发直径约为80微米,毛细血管直径仅有其十分之一,甚至只有4~7微米,大于毛细血管直径的微粒,可直接堵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细胞损伤和器官坏死。婴幼儿的血管比成人要细,再加上自身免疫功能较成人低下,微粒对婴幼儿的危害较成人更为严重。

3.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为头痛、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发热。严重时寒颤、恶心、呕吐、局部发绀、四肢冰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过敏性休克。其中过敏性休克是最危险的过敏反应,发作迅速,50%发生于给药后5分钟以内,如抢救不及时可有生命危险。过敏反应一般由药物引起,与患者体质也有关;输液速度、配制与配伍也是影响因素。过敏反应是难以预测的,所以首次用药,对过敏体质患者应充分重视。

4.电解质紊乱、循环负荷过重和水肿

输液的浓度过稀或过浓,就可能在进入人体后,破坏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输液会加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负担,对于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人,不适当的输液可能造成突发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危险。

5.热原反应和热原样反应

热原反应是输液时由细菌释放的内毒素引起的发热反应,内毒素是不可避免的。临床表现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0℃左右,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等。药品生产本身带有或输液器材、输液操作不当都可引入致热源,当超过限度,往往可出现发热反应。当多种不超过限量的合格药品联合应用时可能导致热原累加,继而发生热原反应。

不溶性微粒也可致机体发热,症状与热原反应类似,称之为热原样反应。其发热程度与单位时间内输入的微粒在循环系统中累加蓄积量呈量效关系。研究表明,药物配伍后输液中的微粒数常会增加,尤其是加入中草药注射剂和粉针剂 。当连续输入微粒的数量超过人体毛细血管拦截、滤过、黏附微粒的能力时, 热原样反应将不可避免产生, 有时甚至发生急性肺栓塞、猝死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6.肉芽肿

输液时环境及皮肤消毒不严格,留置针的消毒处理不当,输入被微生物污染的输液均可造成人体相应的感染。可出现高热、血象升高等症状,严重时发生败血症。

预防方法

upfile

1.严格掌握静脉输液使用指征,针对不同的疾病使用合理的给药途径。如急性心绞痛发作,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是最好的给药途径。普通感冒多属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要静脉输液,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补充维生素C、多休息、大量喝水,必要时口服一些抗感冒药物。一般的跌打损伤,传统的中药外敷内服给药方法比输液效果更好。

2.医护人员进行输液培训,掌握输液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处置流程。备足备好抢救药品及设备,发生输液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3.加强输液操作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例如配制输液的环境、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对输液瓶塞的穿刺次数、加强输液治疗室的环境卫生消毒管理、加强患者输液后的观察等。

4.选择质量保证的具有终端滤器的输液器具,减少微粒进入人体。

5.根据患者病情, 输注过程中进行简短的静脉输液知识和安全隐患的宣教,如输液时间、控制滴速等。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把双刃剑:不适当的输液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比如过敏、输液反应,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同时,不顾病情需要,大量输液,小病大治,不仅存在健康风险,而且浪费医疗资源。所以不能盲目输液,应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遵循科学合理用药。

upfile

审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邱日想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郑晓霞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