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二甲双胍,从牧草到神药的华丽变身!

发布日期:2023-11-22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石浩强

二甲双胍自1957年上市以来已在临床上使用了60多年,目前已经是非常经典的降糖药物,在国内外各项指南中均被列为Ⅱ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事实上,二甲双胍的发现、研发、上市、临床应用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充满曲折,颇带有些神秘色彩。

与青蒿素的发现相类似,二甲双胍也是源自于天然的植物。早在中世纪人们就发现了一种动物催奶剂“山羊豆”,又叫做法国紫丁香、山羊芸香等,其地上部分具有缓解多尿的作用。

1918年,人们从山羊豆中提取到了胍类物质,并发现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较大的肝脏毒性导致其无法被应用到临床。

到了1922年,人们又从中发现了毒性较低的胍类生物碱即山羊豆素,但后续的研究发现其个体差异很大且降糖持续的时间很短,似乎并没有什么临床实用价值。

之后人们合成了一系列的双胍类物质,如苯乙双胍、丁双胍等,而二甲双胍则是在1922年由爱尔兰的科学家首次合成的。

令人欣喜的是德国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烷基取代的双胍类物质具有较强的降糖作用,其中以二甲双胍的作用最强、毒性最低,此时二甲双胍才真正地进入了科学家们的“法眼”。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山羊豆曾经被当作饲料引进入了美国,但动物食用后会出现肺水肿、低血压、胸腔积液、低血压、麻痹甚至死亡等严重问题,因而山羊豆被列为了A类毒草而禁用。

君不见,神药的命运往往多舛。二甲双胍的发现恰好遇到了胰岛素的问世,这使得其光芒被完全掩盖,叫人凭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直至二甲双胍在菲律宾抗流感时引起的低血糖样作用,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兴趣。

1956年法国的糖尿病学家开始对二甲双胍进行基础与临床研究,并将二甲双胍正式更名为Glucophage(噬糖者)。

终于在1957年,二甲双胍在英国上市了,与此同时,其它的双胍类物质如苯乙双胍、丁二胍也开始上市供临床使用。但众所周知,即使药效千般好,副作用才是决定药物命运的关键所在,苯乙双胍、丁二胍上市后出现了严重的乳酸性酸中毒的不良反应,且死亡率极高,在70年代末基本上已经完全退出市场。

而本是同根生的二甲双胍也受到了牵连,被人们怀疑存在着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从而在停用的边缘苦苦挣扎。


现实情况是二甲双胍引起的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极低,安全性良好,1994年二甲双胍在美国上市使用。

1998年英国的一项著名的糖尿病前瞻性研究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了二甲双胍的显著降糖作用,此外还发现其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从而其被认为是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作用的降糖药物。

至此,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与日俱增,逐渐的成为了抗糖尿病药物中的“大佬”,完成了从牧草到神药的演变。在国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还专门制定了《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来指导正确合理地使用二甲双胍。经历了50多年的挫折与发展,二甲双胍俨然已经成为了Ⅱ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基础药物。

除了在糖尿病治疗中大放异彩之外,目前的研究还发现二甲双胍可以起到保护心血管、抗癌、延缓衰老、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作用。

在服用二甲双胍时,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的腹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症状,但一般随餐服用,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患者可以自行克服。

二甲双胍的剂量是因人而异的,事实上个体化给药的原则在二甲双胍的药物剂量遴选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即在血糖控制(疗效)与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适宜于个人的最佳剂量。患者服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目标值。长期给药对于糖尿病患者是利大于弊的,但无血糖升高的肥胖者服用二甲双胍用于减肥似乎还缺少循证医学依据,属于无稽之谈。

值得注意: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以导致体内维生素B12水平的降低,患者应该适当外源性补充维生素B12。孕妇与10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二甲双胍。酗酒者禁用。肾功能不全患者,应调整剂量服用。在做增强CT,注射碘化造影剂前3天应该停服二甲双胍,并在做完CT后至少48小时内检查肾功能,无异常的情况下再恢复服用二甲双胍。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