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它,警惕由抑郁症导致的自杀...

发布日期:2021-10-01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梁雪茵

每年9月10日,除了是“教师节”,还是“世界预防自杀日”。


抑郁症可以说是自杀的头号杀手,会导致大脑化学甚至物理的改变,是一类情绪障碍的统称。所谓情绪障碍,就是“高兴不起来”,总是忧伤失落,甚至悲观绝望。

研究发现,超过50%的自杀行为发生在低于45岁的人群,青少年人群自杀的比例非常高。自杀是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特别是对于15~19岁青少年人群,自杀是女孩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孕产病症;也是15~19岁这个年龄组男孩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道路伤害和人际暴力。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与抑郁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为研发治疗抑郁症的药品提供了思路和线索。


抗抑郁药


是用来治疗以情绪抑郁为突出症状的精神疾病的药物。于20世纪50年代问世,已成为抑郁病人的首选治疗手段。与兴奋药不同,抗抑郁药只能使抑郁病人的抑郁症状消除,而不能使正常人的情绪改善。

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和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新药研发速度很快、种类层出不穷。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代表药物:苯乙肼、吗氯贝胺

用药注意事项:失眠、直立性低血压、头晕、体重增加等,还有潜在的高血压危象、5-HT综合征。需要限制食谱。


2、三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TCAs)

代表药物: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氯丙咪嗪、马普替林

用药注意事项:体位性低血压、镇静、口干、便秘、心律失常等。治疗窗窄,需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严重心、肝、肾疾患和青光眼患者禁用。


3、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

用药注意事项: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失眠、性功能障碍、头痛,但多出现在治疗早期,多能耐受,随治疗时间延长会减轻或消失。抑制肝脏CYP450同功酶(舍曲林除外)与其他药物合用易引起相互作用。


4、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

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那普仑

用药注意事项:与SSRIs相似,如恶心、呕吐、性功能障碍,还有一些与去甲肾上腺素活动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血压升高、口干、便秘。与剂量相关的血压升高,应注意监测。


5、NE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s)

代表药物:米氮平

用药注意事项:镇静、嗜睡、头晕、乏力及食欲体重增加。


6、5-HT2A受体拮抗剂和5-HT再摄取抑制剂(SARIs)

代表药物:曲唑酮

用药注意事项:头晕、乏力、口干、恶心、便秘。不推荐用于18岁以下患者。


7、NE及DA再摄取抑制剂(NDRIs)

代表药物:安非他酮

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少而轻,偶有抽搐、厌食、失眠、激越。18岁以下患者安全性未确立。


8、褪黑素受体没看到剂和5-HT2C受体拮抗剂

代表药物:阿戈美拉汀

用药注意事项:头晕、恶心,通常为一过性。不推荐用于18岁以下患者。


9、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NARIs)

代表药物:瑞波西汀

用药注意事项:焦虑、失眠、头痛、心动过速等。禁用于18岁以下患者。


10、5-HT再摄取抑制剂和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

代表药物:维拉佐酮

用药注意事项:腹泻、恶心、呕吐、失眠等。


自杀倾向前兆

当你身边的亲人、同事、朋友出现以下信号,就有可能存在自杀倾向——

1、言语信号:活着很痛苦,我是别人的累赘,没有我别人会过得更好;

2、行为信号:将珍贵物品送人,与他人道别,过量饮酒,滥用药物,故意伤害自己;

3、情绪信号:抑郁、焦虑、悲伤、愤怒、绝望等;

4、负性应激事件:尤其出现人、事、物品或愿望丧失的事件。


预防治疗

■ 身边人应及时传递共情和关爱,冷静、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

■ 认可他们表露出的情感,让他们相信可以获得帮助,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

■ 尽量不让他们单独一人,最好立即陪同接受专业的评估和治疗;

■ 抑郁症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多样的兴趣爱好、多读书,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免疫力。

预防自杀、守护生命,需要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共同参与。


世界预防自杀日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研究显示,每年全球大约有100万人自杀而死。我国数据统计,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

WHO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从2003年开始,将每年9月10日认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以此引起人们对自杀行为危险因素的关注,增强大家对可能导致自杀的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公众对降低自杀率的意识。


每一个生命都弥足珍贵!

远离抑郁,拯救生命,从现在开始!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魏理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