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莞中窥药之——广地龙

发布日期:2025-09-11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沈瑞

广地龙,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长15~20cm,宽1~2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雄生殖孔在第18节腹侧刚毛圈一小孔突上,外缘有数环绕的浅皮褶,内侧刚毛圈隆起,前面两边有横排(一排或二排)小乳突,每边10~20个不等。受精囊孔2对,位于7/8至8/9环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约占节周5/11。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

【药用历史

《神农本草经》

地龙,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下品。“邱蚓,味咸,寒。主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疰、蛊毒,杀长虫,仍自化作水,生平土。”

《名医别录》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中载“白颈蚯蚓,大寒,无毒,主治伤寒伏热,狂繆,大腹,黄疸。一名土龙,三月取,阴干。又,邱蚓,盐沾为汁,疗耳聋。”古人认为邱蚓“上食膏壤,下饮黄泉,形曲似龙,又能兴云,知阴晴”等,我国古代大部分本草均以“白颈蚯蚓”为优,表明广地龙入药质量较优。

《中国药典》

1963版《中国药典》收载地龙,来源为参环毛蚓或缟蚯蚓,称为广地龙和土地龙。1995版《中国药典》及以后将地龙来源变更为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和栉盲环毛蚓。称广地龙和沪地龙。事实上,我国使用广地龙的种类较多,已知的有巨蚓科腔蚓属的大腔蚓和巨蚓科远盲蚓属的暗孔远盲蚓,曾被报道为广地龙的伪品,且因流通较久,形成事实上的广地龙在使用。

【使用历史】

地龙使用历史久远。

唐以前

唐以前以“去土,阴干,曝干等”方法加工使用。

宋以后

到宋以后以盐制、熬制、焙制、炒制、醋制、蜜制、酒制等多种方法相继出现。

现代

目前2025年新版《中国药典》以地龙净制切段。地方常用的炮制方法有酒地龙、醋地龙、炒地龙、烫地龙、甘草泡地龙等,炮制的目的主要是以去除腥味为主。广东地区常见甘草泡地龙的使用,即将地龙置甘草浓汤内泡2小时后捞出晾干,即成。

【功效】

地龙的功效为淸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髙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

地龙以其张弛,曲直之性,可以入肝肺经,其身形修长,善于钻穴松土,久居低洼潮湿之地,可以引申为运脾活络的功效,对治疗经络瘀滞效果显著,对于各种痹症的治疗也是不可或缺;呼吸类疾病也经常用到地龙的止咳平喘作用;也经常有遇到中医师使用地龙配伍钩藤、全蝎来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抽搐。

清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补脑镇痿汤”中用地龙,配伍䗪虫。“盖蚯蚓(即地龙)善引,䗪虫善接(断之能自接),二药并用能将血管神经之断者引而接之。”上海名医张振夏也善用地龙,他在治疗哮喘、痹症、久咳等疾病时,常将地龙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例如:‌哮喘方面‌:地龙配海螵蛸、河车片研末吞服,缓解病情并控制发作;‌痹症方面‌:地龙与全蝎、地鳖虫、露蜂房联合使用,增强止痛效果。

【注意事项】

使用地龙也需要有注意事项:

用量控制

地龙常用煎服量为5-10克,研末吞服为1-2克/次。超量可能引发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长期大量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过敏风险

地龙含活性蛋白成分,首次使用建议少量测试,若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或呼吸困难,立即停用并就医。

配伍禁忌

研究发现与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同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与温补类药材(如人参)同用需谨慎,可能降低药效。


作者: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沈瑞

审稿专家: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黄卫娟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