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尿促”、“绒促”,傻傻分不清楚?一文带你读懂两者的关键区别

发布日期:2025-08-19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竹溪县人民医院 药师 张丽


在生殖内分泌治疗中,“尿促”(注射用尿促性素)和“绒促”(注射用绒促性素)是常见的两种药物,但很多人容易混淆。

其实,它们在作用机制、适应症、用法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今天就来帮大家理清思路。

图片

先看“出身”

成分和作用机制不同

虽然名字里都带“促”,但两者的“出身”和功能定位大不相同。


尿促性素


尿促性素是从绝经后妇女尿液中提取的,包含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两种成分,主要作用是促进卵泡发育成熟,为排卵“打基础”。


绒促性素绒促性素则是从孕妇尿液中提取的,成分类似黄体生成素,主要作用是触发排卵,还能支持黄体功能,为受精卵着床“保驾护航”。


再看适应症

二者各司其职,侧重不同

两者都用于调节生殖功能,但适用场景有明确分工:


尿促性素的主“战场”

• 对于女性:主打“促卵泡发育”,适用于垂体功能低下导致的无排卵问题,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或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中促进多个卵泡生长。

• 对于男性:用于治疗促性腺激素低下引起的性腺功能减退,帮助促进睾丸发育和精子生成。


绒促性素的核心作用

• 对于女性:在卵泡成熟后“临门一脚”,触发排卵;也可用于黄体功能不足、先兆流产等,通过支持黄体功能维持妊娠。

• 对于男性:辅助治疗隐睾症(促进睾丸下降)、垂体功能低下导致的不育,帮助提升雄激素水平和精子活力。

用法用量

时机和剂量差异大

两者的使用时机和剂量需严格按病情调整,且多需联合或序贯使用:


尿促性素:“循序渐进”促发育

• 女性促排卵:通常从每日75-150单位肌肉注射开始,根据B超监测的卵泡大小调整剂量,一般用7-14天,等卵泡成熟后,再联用绒促性素触发排卵。

• 男性治疗:每周2-3次肌肉注射,每次75-150单位,疗程需数月,具体根据睾酮水平和精子质量调整。


绒促性素:“关键时刻”发力

• 女性促排卵:在尿促性素促卵泡成熟后使用,一次肌肉注射5000-10000单位,促进卵子排出。

• 男性隐睾症:10岁以下每次500-1000单位,10-14岁每次1500单位,每周2-3次,连续用4-8周。


不良反应

警惕“过度刺激”风险

两者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但侧重点不同:


尿促性素

卵巢过度刺激是重点。最需注意的是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表现为下腹痛、腹水、胸水、卵巢肿大,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此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注射部位疼痛等。


绒促性素

多与激素波动相关。常见乳房胀痛、头痛、情绪波动(如易激动、抑郁);女性可能出现卵巢过度刺激(但风险低于尿促),男性可能因雄激素升高导致性早熟或痤疮。

禁忌症

这些情况绝对不能用

两者的禁忌症有相似之处,但也需仔细区分:


尿促性素禁用人群

• 卵巢早衰、绝经者;

• 不明原因阴道流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或卵巢肿大;

• 孕妇、哺乳期女性及对本品过敏者。


绒促性素禁用人群

• 性早熟患者、前列腺癌等雄激素依赖性肿瘤;

• 血栓性静脉炎、诊断不明的阴道流血;

• 孕妇、对本品过敏者,以及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患者。


总结

记住“分工”不混淆

简单来说,

尿促性素像“育苗员”,负责让卵泡“长起来”;

绒促性素像“催生员”,负责让成熟卵泡“排出来”,还能帮着“稳住”黄体。

两者常联合使用,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哦!


审稿专家:竹溪县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罗洪涛

作者:竹溪县人民医院 药师 张丽


相关文章

标签 尿促性素 尿促性素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