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雨季“菌”临,小心这碗“夺命鲜”

发布日期:2025-06-29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云南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杜鑫

# 盛夏时节 #

每年6~9月,一场场雨水过后,山林间的野生菌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上山捡菌子”“全家吃菌宴”成了不少人的夏日仪式感。然而,这看似寻常的美味背后,却藏着致命风险——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统计,2024年我国发生599起蘑菇中毒事件,共影响了1486名患者,导致13人死亡,病死率为0.87%。为何美味的菌子会变成“夺命杀手”?我们该如何避开这场“舌尖上的冒险”?


一、毒菌不“挑脸”:

致命的“温柔陷阱”

很多人以为“颜色鲜艳的菌子才有毒”,但现实可能颠覆认知。在已知的1000多种有毒野生菌中,致命性最强的往往长得“朴实无华”。比如被称为“夺命白蘑菇”的白毒伞(学名“致命鹅膏”),通体洁白,伞盖光滑,常被误认成可食用的“白参菌”。

而灰花纹鹅膏更是“伪装大师”,灰色伞盖带着细密花纹,与常见的“鸡枞菌”“牛肝菌”外形极相似。


这些毒菌的“杀手锏”是鹅膏毒素。这种毒素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100℃煮2小时仍不分解)、耐酸碱,一旦进入人体,会像“细胞破坏者”一样钻进肝脏细胞,抑制蛋白质合成。中毒者初期可能只是轻微恶心、腹泻,容易被当成“肠胃炎”,但2-3天后,肝脏会快速衰竭,出现黄疸、腹水,若不及时抢救,死亡率高达60%。

除了致命的肝损害型毒菌,还有两类常见“麻烦制造者”:

神经精神型毒菌:代表是毒蝇伞(红色伞盖带白点的“童话蘑菇”)和裸盖菇,它们含有的裸盖菇素会刺激中枢神经,让人产生幻觉——有人看到“小人跳舞”“彩色瀑布”,有人听到“耳边有人说话”,甚至出现暴力、自残行为。2022年云南就有村民误食后,光着脚在山路狂奔,称“有老虎追我”。


胃肠型毒菌:如青褶伞、毛头鬼伞,毒素会刺激胃肠道,导致剧烈呕吐、腹泻,虽很少致命,但可能因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危及老人、儿童。


二、“经验主义”害死人

正在夺命的4个误区

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很多时候并非“明知故犯”,而是源于对毒菌的错误认知。以下4个常见误区,你可能也中招过:

误区1:

“颜色鲜艳=有毒,朴素=安全”

这是流传最广的错误观念。前文提到的白毒伞、灰花纹鹅膏都是“素面朝天”的致命毒菌;相反,橙盖鹅膏(俗称“鸡蛋菌”)颜色橙黄鲜艳,却是可食用的美味。 2025年5月29日,湖南永州祁阳一家6口误食灰花纹鹅膏住院治疗,经过六天抢救,5人已经转出重症监护室,但五岁的儿子仍在儿科重症监护室。

误区2:

“高温煮、油炸能去毒”

鹅膏毒素、裸盖菇素等化学性质稳定,高温、油炸、爆炒都无法破坏其结构。四川某家庭用毒菌煮火锅,煮了1小时后全家食用,仍导致2人死亡。

误区3:

“凭经验采摘,以前吃过类似的”

野生菌种类繁多,很多毒菌与可食用菌是“近亲”,仅靠肉眼难以区分。比如“致命鹅膏”与可食用的“拟卵盖鹅膏”,只有专业人士通过显微镜观察孢子结构才能辨别。云南一位有30年捡菌经验的老农,年因误认“灰花纹鹅膏”为“牛肝菌”,导致全家3人中毒。

误区4:

“小动物吃了没事,人就能吃”

松鼠、野兔等动物对某些毒素的耐受性远高于人类。比如毒蝇伞对人有毒,但驯鹿吃了却能安然无恙;而小鼠能耐受的“月夜菌”毒素,对人却是致命的。


三、中毒了怎么办?

黄金4小时别错过

万一误食毒菌,第一时间的急救措施可能决定生死。不同毒素的发病时间不同,但肝损害型中毒有个“假愈期”——误食后6~12小时出现恶心、腹泻,2~3天后症状会暂时缓解,让人以为“没事了”,但此时肝脏正在被毒素悄悄破坏,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可能无力回天。


正确的急救步骤是:

1、立即催吐 在中毒者清醒时,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促使呕吐,减少毒素吸收(注意:孕妇、昏迷者不宜催吐,避免误吸)。

2、尽快送医 带上剩余的菌子样本(或清晰照片),告诉医生“吃了野生菌”,帮助快速诊断毒素类型。肝损害型中毒需尽早用“鹅膏毒素解毒剂”(如水飞蓟素),或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3、别信偏方 民间流传的“喝盐水”“灌肥皂水”“吃草药”等偏方毫无科学依据,可能延误治疗。


四、远离风险:

三条“保命原则”请牢记

预防野生菌中毒,最根本的方法是“不随意采食”。记住以下3条原则,让美味与安全同行:


1、不采、不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菌

不要随意采摘山林、路边的野生菌,尤其是不认识、没吃过的种类;购买时选择正规市场,要求商家提供可食用证明,拒绝“散装”“农户自采”的不明菌子。


2、只吃“确认安全”的菌

可食用的野生菌(如香菇、鸡枞、松茸)通常有稳定的形态特征,且经过长期食用验证。如果是第一次吃某种菌子,先少量尝试,观察24小时无异常后再食用。

3、加工时“煮熟煮透”

虽然高温不能破坏致命毒素,但彻底煮熟能减少胃肠型毒素的刺激(如某些菌子未煮熟会导致轻微腹泻)。同时,不混合多种野生菌食用,避免中毒后难以判断毒源。


五、结语

菌子虽鲜,生命更重!

“尝鲜一时爽,中毒悔断肠。”每年雨季,野生菌中毒的悲剧都在重复上演,但只要我们放下“侥幸心理”,不盲目相信“经验”,不挑战“未知”,就能避开这场“舌尖上的风险”。毕竟,再鲜美的味道,也比不上健康与生命的可贵。这个夏天,让我们对“不明菌子”说“不”,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餐桌安全。



审稿专家:民权县人民医院 杜冰 副主任医师

作者:云南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杜鑫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