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这个精妙复杂的“生命工厂”里,血管就如同纵横交错的“运输管道”,肩负着为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养分和氧气的重任。但随着生活水平提升、饮食结构改变以及老龄化加剧,血管的健康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中血脂异常就是一个突出问题。而降脂药,就像血管的忠诚“清道夫”,在维护血管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血脂主要包含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等成分。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被视为“坏胆固醇”,它如同一个“捣乱分子”,容易在血管内皮受损处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让血管壁变厚、变硬,管腔变窄,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想象一下,原本畅通无阻的血管,因为这些斑块的堆积,变得像被淤泥堵塞的河道,血流不畅。一旦斑块破裂,还会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随时可能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危及生命。
相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则是“好胆固醇”,它就像血管中的“清洁工”,能够将血管壁上多余的胆固醇转运回肝脏进行代谢分解,从而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01、他汀类药物:
这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之一,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它的作用机制就像在胆固醇的“生产车间”——肝脏里“安装了一个调节阀”。他汀类药物能够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关键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同时,它还能上调肝脏细胞表面的LDL受体表达,就像在肝脏细胞膜上多开了几个“胆固醇回收通道”,让血液中更多的LDL - C被肝脏摄取、代谢,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的水平。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不仅能稳定已形成的粥样斑块,甚至还可能使部分斑块缩小,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02、贝特类药物:
主要作用于甘油三酯的代谢。它可以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增强脂蛋白酯酶的活性,促进甘油三酯的水解,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同时,贝特类药物还能升高HDL - C水平,改善血脂异常。对于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患者,贝特类药物是不错的选择,比如非诺贝特常用于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能有效降低因甘油三酯过高引发急性胰腺炎等疾病的风险。
03、依折麦布:
另辟蹊径,作用于小肠黏膜细胞,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就像在肠道这个“营养入口”设置了一道关卡,阻止食物中的胆固醇进入血液,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它常常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起到“1 + 1 > 2”的效果,进一步降低血脂水平,同时减少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剂量,降低其副作用发生的风险。
04、PCSK9抑制剂:
这是一类新型降脂药,它通过抑制PCSK9蛋白,减少LDL受体在肝脏内的降解,让更多的LDL受体能够留在肝脏细胞表面发挥作用,从而显著降低血液中的LDL - C水平。这类药物降脂效果强大,尤其适用于那些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使用他汀类药物后血脂仍不达标的患者。
每个人的血脂情况、健康状况和基础疾病都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降脂方案,包括选择何种降脂药、服用剂量和疗程等。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例如,突然停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血脂反弹,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血脂异常是一种慢性疾病,降脂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很多患者在血脂指标有所下降后就自行停药,这是错误的。只有长期坚持服药,才能持续控制血脂水平,稳定粥样斑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即使血脂已经达标,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继续维持治疗。
虽然降脂药总体安全性良好,但仍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肌肉疼痛、肝功能异常等;贝特类药物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在服药期间,患者要注意观察自身身体状况,定期复查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一旦出现不适或异常,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降脂药作为血管的“清道夫”,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力武器。但要让它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它,合理使用它。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与降脂药治疗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守护血管健康,让生命的“运输管道”畅通无阻。
审稿专家:中山市阜沙医院 副主任药师 刘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