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安全知识  > 安全用药常识  > 基本常识

安全用药七大误区,您了解多少?

发布日期:2024-01-01 来源:PSM志愿者 作者:东莞市石碣医院主管药师 姚淑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很多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就开始给自己“看病”了,一些关于药品的错误观念可能就这样传播开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误区。

误区一:打针好得快?

不管具体病情如何,总有患者或家属要求医师开具注射处方,认为这样能快速好起来。注射药物进入血液的时间短起效快,而口服药物则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到达血液的时间较长,且口服药物大多有首过效应,只有部分药物能进入血液发挥疗效。从这点上看,打针确实好得快。

然而,打针这么好为什么大多数门诊患者都不让打针呢?因为打针的风险是远高于口服药的,注射剂中的微粒直接进入血液中,疗效快的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是迅速的,有可能引发过敏、静脉炎、空气栓塞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再者,虽然打针起效快,但是有些疾病反而不如吃药来得有效,如一些消化道疾病采取口服给药,胃肠道局部浓度高,治疗效果更好。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能口服的不要注射,能注射的不要输液。


误区二:喉咙痛吃抗生素有效?

咽喉痛的病因可大致划分为感染性(通常为病毒性或细菌性)和非感染性,成人和 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咽喉痛患者中85%~95%属病毒感染,5~15岁患者中70%的咽喉感染也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腺病毒、鼻病毒和冠状病毒(包括造成COVID-19的SARS-CoV-2)是导致病毒性咽喉炎的最常见病原体。

抗生素可杀灭细菌,对病毒无效,病毒性感染和非感染性咽喉痛使用抗生素,会造成抗生素滥用,长期使用有耐药风险。因此,喉咙痛是否使用抗生素应当经过医生诊断,确诊细菌感染,切不可经验用药。


误区三:只要发烧就用退烧药?

发烧医学上称为发热,是机体一个免疫增强过程,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一般来说,腋窝温度>37.4℃被定义为发热。因此,建议患者体温超过38.5℃时,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如果有发热,但精神状态还不错,可以暂时观察,不吃退烧药。但如果精神状态不好,即使体温没有超过38.5℃,也可以给予退烧药治疗。

解热镇痛药物属于对症治疗,不能解除病因,因此,只要吃完退烧药之后,体温能够降至38.5℃以下就可以了,不强求一定要降至正常。有些家长会给高热不退的孩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组合或交替使用,叠加不同药物容易造成药物过量,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不推荐常规使用。


误区四:咳嗽就吃镇咳药?

当呼吸道发炎或受到异物刺激时,人体就会向咳嗽中枢发出信号,于是便产生了咳嗽这一生理反射。通过咳嗽可防止人们将可能有害的异物吸入气道和肺部,有助于保持呼吸道清洁。如一开始就使用镇咳药,不止会掩盖病情,而且会使分泌物或异物无法排出,造成继发性的感染。所以当出现咳嗽这一症状时,应当先明确病因,根据病因进行对应的药物治疗。当然,持续剧烈的咳嗽,容易引起咯血、自发性气胸、呕吐、失眠等并发症,可以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镇咳药来辅助治疗。


误区五:痛经口服止痛药会上瘾?

有的人一点小病就恨不能输液住院,有的人不舒适到“辗转反侧”都不愿意吃一粒药。这两种对待病痛的极端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月经是女性成熟的标志,每月/季一次的来潮都意味着总有几天身体不适,当经痛已经达到“疼痛难当”的程度时,女士们就应该选择服用止疼药缓解了,一般选用的药物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这类解热镇痛药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起作用,而我们通常说具有成瘾性的镇痛药如吗啡等,则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两者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吗啡类镇痛药属于医院管制麻醉药品,老百姓无法在医院外购得,况且此类药物管控严格,医疗机构也不随意使用,因此女士们并不需要担心买到会“上瘾”的止痛药。


误区六:人血白蛋白可以增强免疫力?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大众越发注重保养,有些老年人会自备人血白蛋白到医院要求注射,认为注射白蛋白可以增强体质,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参与免疫反应的是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并不参与机体抗体的形成,因此没有增强免疫的功能。白蛋白作为人体的组成成分,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血液渗透压的稳定。人血白蛋白适应症包括失血烧伤引起的休克、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腹水、低蛋白血症的防治等。

由于人血白蛋白是一种血液制品,理论上仍存在传播某些已知或未知病原体的潜在风险,因此,没有以上指征的一般人,如果单纯为了补充营养增强体质而输注白蛋白,花费大价钱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误区七:贵药一定好?

现在的药品广告琳琅满目,通过手机短视频入侵人们的生活,很多老年人对这些夸大疗效的药品宣传信息无法辨别,坚信“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购买这些言过其实的药物,钱虽多花了,药也没有少吃,可病情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延误病情,影响正常的治疗。这种观念也延伸到日常看病,要求医生开贵的和进口的药,其实,只要对症下药,不在乎价钱高低,而且药品的选择往往应该从便宜但有效的药物开始用起,这样才不会无药可用。



审稿专家:东莞市石碣医院副主任医师 李伟雄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