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物警戒  > 精选推荐

解读《“临床风险管理计划”撰写指导原则(试行)》(下)

发布日期:2022-02-11 来源:GVP365

药物警戒活动与风险控制措施

首先,药物警戒活动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差异在于,药物警戒活动是信息层面的工作,是警戒行为,不涉及后续的行动:

  • 常规药物警戒活动包括自发报告收集、文献检索等日常的药物警戒工作;

  • 额外药物警戒活动则诸如收集缺失信息等。


而风险控制措施,是具体的针对风险本身来预防/降低重要风险的发生,或在风险发生后,防止风险进一步升级的活动:

  • 常规措施是信息的告知,通过药品说明书、标签、包装的修改、改变药品管理状态等等措施将信息告知给公众

  • 特殊措施是多数药品不会采取,但针对某一种产品需要去做的措施。例如医患教育、流通渠道管理,用药登记等。

风险评估

上一篇,我们粗略了解了《指导原则》中对重要风险的一些定义,那么,究竟什么是风险?


风险有客观存在的特征,是可能的危害,不是100%发生,一旦发生会产生可能的危害。


关于风险,有这样几个确定正确的表述:

  • 知道的越多,风险相对较小

  • 真正带来最大危害的,可能是之前完全被忽视的风险

  • 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值得去关心

  • 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预防

按照ICH Q9,风险指危害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严重性的结合


一个合格的风险是根据风险=危害的严重性 x 危害发生的可能性的公式来做的,根据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管理策略,可参考下图所示象限作为参考:

图片

从可以忽略到紧急应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应满足以下原则:

  • 管理基于风险

  • 利用有限的资源

  • 最大程度减小风险

  • 最佳的风险管理是避免风险发生


下面,我们通过4个案例来举例如何通过评估风险来制定应对措施。


案例一:

高锰酸钾片是一种外用消毒抗菌药物,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铝塑包装的高锰酸钾片与普通口服药物外观相似,很容易发生误服,导致事故。

图片
图片

太美解读:

误服事件已经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且这个风险是需要在说明书中标注“本品不可口服”,因此认为针对误服风险,应采取积极控制的策略。


如果改变高锰酸钾片的剂型,大大降低了误服风险,还需要加入风险管理计划吗?

我们认为不需要了。


那如果有人用这个药物蓄意自杀,是风险吗?

这个情况的发生几率非常低,我们认为可以忽略。

案例二:

重组体人红细胞生成素,用于治疗与慢性肾脏疾病有关的贫血,1988年上市后不久,发现使用药物的患者发生了一种罕见疾病——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一种自然发生率很低的疾病。

太美解读:

首先,根据风险界定的原则,PRCA自然发生率低,但发生在了使用药物的患者身上,可以认为这是药品的风险。

图片

根据风险相关因素的分析,发现风险与药品包材有关。


随后通过试验调查,得出了注射器未包被的橡胶塞与药剂相互反应,导致了药品风险的结论,并且不当的保存与处理方法,也增加了患者得PRCA的几率。

图片
图片


最后企业通过改变制造工艺和召回某些特别产品来有效降低和控制风险。


该企业发现了风险并积极整改控制,可以认为是积极的管理措施,已经完成之后,是否还需要进行风险管理?


我们认为,此时风险已降级,可以通过药物警戒活动来收集信息并进行评估,采取一些过程控制措施。

案例三:

2021年3月,药典委发布凝血酶冻干粉更名为凝血酶散的公示。凝血酶冻干粉是一款口服/外用,促进伤口愈合的药品;另外有一种包装相似的药品叫血凝酶,是注射使用的产品。临床使用时极易发生误用。

图片
图片

太美解读:

风险是动态的过程,我们需要做动态的评估。为降低药品误用风险而进行更名,是一种积极管理的措施。


和上一个案例类似,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常规药物警戒活动来收集信息,进行风险的过程控制。

案例四:

某抗乙肝病毒药物,II期临床试验期间出现1例受试者高热,各种检查未发现发热原因。相关病理学检查提示存在免疫过激相关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可能引起、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


只发生了1例,是否为风险?何种风险?如何应对?

图片

太美解读:

发生率:虽然只发生了1例,但考虑到是临床试验期间,样本较少,此风险就是几十分之一的发生率,这个比例就不能忽略了,需要关注。

严重程度:根据风险的定义,当我们不知道原因的时候,风险往往更大。所以这个案例可以视为有一定严重程度。


因此,这个案例是发生几率较高,程度比较严重的,在象限中属于需要过程控制或者积极管理的风险。


针对这个风险,积极管理措施建议可以在研究者手册中加上受试者入组需要筛选是否曾有免疫系统疾病,如有,则不能入组。过程控制措施建议可以在计划中列出,临床试验中如出现发热需要检查的项,并在药品上市后,写入说明书。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临床试验RCIP和上市后RMP的关联,临床试验期间的风险会延续到药品上市后。不同在于,临床试验期间的风险可以通过研究者手册或者研究方案来进行控制,而上市后主要通过说明书作为最常见的控制措施


这款药物在此后的三期及上市后监测,均未发现此类事件。依然还是风险吗?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风险的评判相对主观,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资源、以及对风险的容忍度来判断。我们建议仍然将其作为需要过程控制的风险来继续收集信息,进行药物警戒活动。

总结

我们在写风险管理计划时,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风险。要写的计划的是前期采取了一系列的行为和活动,依然有一定可能性会发生的风险。如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风险发生可能性已经降到非常低,就可忽略,不需再写入风险管理计划。


通过上述4个案例,药品的风险管理大致可以总结为:

  • 根据不同的风险特征,采取对应的措施

  • 真正需要写入计划的,是那些无法消灭的风险

  • 动态评估很重要


意见
反馈
返回
顶部

关于PSM | 联络我们 | 加入PSM志愿者 | 美国PSM | 印度PSM | 问题反馈

免责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68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573号

技术支持:深圳瑞麦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