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046/10万~51.00/10万之间。 手足口病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不少家长一听到手足口病就闻风丧胆,其实手足口病并不吓人,家长只要了解了手足口病症状,性质,及早预防,及时就医,合理用药,这个病就不会可怕了。 |
![]() |
一、手足口病的症状 |
||||
由于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较多,其主要发病症状分为一般情况和较严重情况。
|
二、手足口病的合理用药 |
|
普通病例只需门诊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如病症严重,需及时就医。 |
一、 抗病毒类药物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 |
二、解热镇痛药
手足口病是病毒感染,这类病毒感染都有自限性,就是说即使不用抗病毒药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后自愈。手足口病一般不发热或者低热,家长们可以密切注意下,若孩子出现发烧症状后,应积极控制高热。 体温超过38.5℃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口服,5~10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口服,10~15mg/kg/次);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如有高热惊厥发生,应立即就医。 |
||||
![]() |
三、局部用药
手足口病患儿很多都会出现口腔溃疡的情况,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影响食欲,也不利于身体的恢复。所以,可以给予患儿一些口腔喷剂,如西瓜霜喷剂,开喉剑等,他们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以缓解病情。如患儿手足疱疹严重者,可用青黛散,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 |
||||
四、中药类药物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 “瘟疫、温热夹湿”等范畴,传变特点具有 “卫气营血”的规律,应根据病症,分期辨证论治。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具体病症的不同,需对基本方作加减调整,同时中药的处方药物具体剂量应根据患儿年龄规范使用,只适用于病症的治疗,不适用于疾病的预防。 |
三、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
|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
![]() |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
|
![]() |
手足口病的预防,请大家牢记15字防病口诀就可以了:“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保持居家、教室等场所卫生,经常通风换气。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乙醇(医用酒精)和5%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挺难的哦!为了孩子的健康,爸爸妈妈们还是多加注意哦。 |